教育者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然,这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培养。目前我们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此有关。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北京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浙江新昌中学提出“全面发展是基础、学有特色是目标”;还有学校提出“三才”教育,即成才、英才、特才教育等。实施新课程以后,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弹性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等,这些都是教育者承认并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体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学生不缺进取,缺的是鼓励;学生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学生不缺潜力,缺的是施展潜力的平台。因此,面对任何一个你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教育者不要着急地给他们贴上“你真笨”“你没治了”等挫伤自尊心的标签,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搭建“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台阶,尽最大努力使他们走上成才之路,不单纯以分数来片面论英雄,此处不亮彼处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育是一个细活,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需要教育者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耐心关注孩子的心灵,“越不可爱的孩子,越是需要爱的孩子”。希望在我们老师的字典里永远没有“差生”这两个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