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3326.com
在这里申请一个空间 可以得到一个网站的二级域名 比如lkwzh.icpcn.com
你可以把资料都上传到这里的空间 然后再做一个简单的文件目录放做主页
老师们就可以输入lkwzh.icpcn.com访问下载资料了
但是这个空间只有100M,你可以多申请几个域名存放,是免费的
不如你再申请一个lkwzh2.icpcn.com lkwzh3.icpcn.com 之类的啊
这个空间操作很简单 也比较快速稳定
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发展定位
株洲职教城的基本定位是“立足株洲、服务全省、面向全国”,打造成为株洲的“城市名片、两型典范、技师摇篮、发展引擎”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实现从单一教育功能的职教园区到功能多元、形象独特并体现“两型”特色的园区,与株洲老城、云龙新城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整体规划包括“一城九校,一河一湖(龙母河、潜龙湖),三馆两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体育馆、公共实训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三纵六横主干线”。职教城计划3年建成,5年全面完善。建成后的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将集教育、科研、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株洲的“城市名片、两型典范、技师摇篮、发展引擎”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为湖南省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的职业人才和职业培训服务,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株洲职教城将实现四大主题功能,即教育功能:打造中部示范性的职业教育园区;研发功能:积极面向区域和株洲产业需求,打造长株潭实用技术研发园区;服务功能:打造云龙南部的书香优雅、青春特色的公共服务中心;居住功能:成为株洲生活居住的福地。
职教城用地布局以主要水系龙母河、潜龙湖为脉络,以学林路等3条主要纵向道路和6条横向道路为路网骨架,形成教育功能区、共享功能区等5类功能区,与龙母河功能景观轴等5轴以及创意公园、共享核心等形成点线面有机联系、积极互动的整体。
园区总体形成一城九校、适当预留的发展规模,建设1个城市级共享区、3个校际级共享区,沿龙母河布置3馆3中心,即图书馆、科技馆和体育馆,技能认证及实训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研发孵化中心,集中展示职教公共中心形象。规划科研创新用地主要靠近学校和沿龙母河布局,规划多种业态。依据上位云龙总体规划,在林东路以南规划布局集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云龙南部新城中心,规划用地约50公顷,服务云龙南部40万左右人口。 园区规划深入场地,细致研究园区山水的要素特色,塑造体现教育创新集聚区、书香优雅的文化美的形象,确立六大城市设计策略。
1.龙河水映城
龙母河沿线总体呈现功能发展和景观生态塑造两带合一的特色。沿线不仅将集聚区域内的教育共享、科研创新等核心功能,还着重塑造滨水多元丰富的公共开敞空间。
2.生机湖耀城
龙母河南侧潜龙湖周边集聚研发创新、文化休闲等功能,湖西布局园区型研发办公、科技交易展示中心等,湖东以公共文化休闲衔接购物公园、南部新城中心,整体形成静力中不失活力,清新中满含优雅的空间氛围。
3.舒缓丘融城
首先,整体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地形,平缓低洼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丘陵众多、较高处开发强度较低;其次,紧密结合丘陵,分类型进行建筑布局和开敞空间设计,最大限度地延续园区的文脉特征。
4.野趣塘缀城
园区另一特征是有大量充满野趣的水塘,设计积极结合水塘位置,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利用水塘,或作为公园、广场上的水池,或成为校园内结合雨水收集系统、统一设计的校园景观水系。
5.特色园兴城
考虑人群就近使用和地块开发的均好性,规划形成一系列面积不等的特色公园,与周边建筑及开敞空间等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空间效果,成为集聚人气和财气的公共中心。
6.林荫街织城
林荫街系统联系各分散的空间要素,从而编织系统化、网络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体系。各林荫街强调不同树种的植物配置,从而各具特色。 为实现“两型”目标,打造中国第一座低碳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实现降低约50%碳排放的减排目标,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首先规划以低碳排放为抓手、统筹各项工程的建设,包括生态水系统、低碳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碳汇等,在此基础上,规划构建系统的“两型”指标体系,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3大方面21项指标。
1.生态水系统规划
通过洪水、雨水、污水及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水的梯级利用为主线,降低龙母河发洪频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将雨水收集利用与学校景观相结合,降低雨水抢排次数,形成与龙母河良好的水流互动关系,以片区污水利用为契机,建设再生水厂,形成两型示范工程。
2.低碳能源系统规划
采取全新的能源体系规划方式,以传统的城市电力、燃气为基础,结合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站,形成优质、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以保障园区能源安全、降低能源使用经常费用。
3.生态环境与碳汇体系规划
以减碳控污为主导原则,增加园区自身碳汇量,降低进碳元量;以龙母河水系修复为出发点,逐步恢复龙母河的碳汇功能,依托校园、科研区与居住区内部的绿化建设,以吸碳树种为主要载体,推进碳汇林道工程建设。
4.绿色交通与绿色建筑
以交通节能为出发点,以绿色交通体系为规划载体,强化电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幅降低因交通引起的碳排放。
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可操作性等因素,选择确定再生水厂、分布式能源站、零碳体育馆和碳汇林道为四大“两型”低碳标志工程。用地布局上本着节约、紧凑及能源充分利用的原则,建设一座市政公园,将再生水厂、分布式站、废弃物处理中心、生物质能站、污水热源泵统合建设,联调联用,形成长株潭地区的重要低碳标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