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任何一个孩子从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出生后的每一笔都是后天一笔笔落成。至于最后出来的画是什么样,那么就取决于你每落一笔的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也就是你从教育孩子第一刻的方式方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教育当然得从小抓起。
良好的习惯培养都得从小就开始。
昨天正好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新生家长见面会。老师就说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教育。这个时候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孩子将来会受益终身。
我们都从初中高中走过来,那些物理化学还记得吗?那些数学公式还记得吗?估计很少有人还记得那么清楚。但是幼儿园教育的餐前洗手,饭后刷牙,见到老师要打招呼,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铭记终身。
所以,教育必须得从小开始。
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就开始抓吗?
毋庸置疑,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孩子的成长有窗口期,适时教育事半功倍,错过则事倍功半。 从大脑的神经系统发育来说,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的神经通路,那么这个神经通路你必须要用,孩子必须要反复练习,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这个神经通路将来就会存留下来。如果孩子具备了这个神经通路,但是我们不用,神经通路就会被修剪掉,在神经通路被修剪掉之前,就是孩子发展的窗口期。
不同阶段人的发展主题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孩子发展的窗口期来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一两岁时重点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发展孩子的身体;3-6岁是孩子的秩序期,要给孩子立规矩。许多孩子缺乏教养,做事没有原则,对长辈没礼貌;自由散漫,上学不遵守纪,愿意做的做,不愿意做的不做,都是父母在这一时期没有刻意地引导、教育的结果。
其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不说别的,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言,虽然与孩子的智力高下有关,但除非智障,绝大多数孩子的成绩取决于有无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孩子能守纪律,上学就不会迟到、早退,上课就不会贪玩,就能保证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效率。人们常说,纪律是学习的保证。能遵守纪律的孩子,成绩肯定差不了。
再比如,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细心的习惯,更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事能认真,看书自然认真,上课自然专心,做作业也不会马虎,考试会做的保证能得分,不会因粗心等非智力因素丢掉不该丢的分数,孩子的成绩能差得了?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由决定促成,而是习惯使然。 西方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养成了,孩子的能力就增强了。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从哪里?从其懂事开始,每时每刻都在受父母言传身教,都在耳濡目染,都在潜移默化。试图等孩子长大后再教育,则晚矣。俗语“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不无道理啊。
《孩子的教育有关键期》
李教授演讲有较强的逻辑性,根据演讲需要,人的发展年龄分为十龄期、四台阶、两阶段三种说法,简称十四二模式:
一、十期模式
(一)0—1乳儿期——认人,信任(获取心理资本,一对一,排他);
(二)2—3婴儿期——性格形成初期,要开始说不(3岁左右),言语发展(自我意识);
(三)4—5幼儿期(学前)——性格形成关键期;延迟满足,继续说不,立下规矩(什么事不该做),形成观念;
(四)6—11学龄前期(小学)——认知能力提升(基础),习惯养成(注意力);
(五)12—15少年期(初中)——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期),习惯巩固(思维方式的改变,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机械记忆→灵活发散);
(六)16—18青年初期(高中)——自我教育;
(七)19—25青年中期(大学)——自我完善;
(八)26—35青年后期
(九)36—60中年期
(十)61以后 ……
二、四台阶模式(概括)
根据李教授视频讲稿整理,谨谢!
?第一个台阶 1—3岁:扶养是基础,心理资本的获取是自动生成的,是日后控制力的关键期,是3—6岁的发展基础。
?第二个台阶 3—6岁(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时期):控制力发挥作用,就是孩子规矩意识的形成,形成观念与性格。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是规矩意识下的产物。这期间,父母的身教至关重要!
?第三个台阶 6—12岁:良好习惯下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性格自控下的必然结果,贵在效率(方法和策略)!
?第四个台阶 12—18岁:自我教育与完善!
心理发展路径的四台阶(详述)
第一个台阶:1到3岁——扶养、建立情感(依恋 扶养人获取心理资本)
情感,是在他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呼喊你对他照顾的心理体验。你照顾到位的时,他会有怎么样反应呢?他会记住你的气味、声音、相貌。
当他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时候依恋关系就形成。而这个依恋就是情感最初的起点,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情感。当他这种表感得到满足,他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他就可以在这基础上扩张到亲情、伙伴情,这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第二个台阶:3到6岁——规矩(观念)、性格
那么第二个阶段,三到六岁,三到六岁性格是重点。那什么是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的社会行为方式(该做什么)。
人的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
比如说我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还有一种情况说是,当你能够说话了,你要说出来,说的时候我要告诉你,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
那么三岁上下说不行,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研究未成年犯罪发现,很多在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他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劝过他,我说过他,我打过他,我骂过他,但是我说他还是不听,我拿他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在六岁之前对他说不行。
六岁之前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十二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他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他可以扒着楼房说你不答应我就跳楼。因此性格培养必须在越早越好。
也就是说在他六岁之前,在他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对他建立行为模式。那么这个过程,给他建立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当中,就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观念
那么观念实际上也在同时形成,观念呢,我认为它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会讲很多的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观念不是,观念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这个孩子就会形成这个事行与不行、对还是不对,但如果你当时没有制止他,他一旦这种行为出现重复。
那么我们知道,重复三次之后是什么结果?就会形成我们心理学上叫定势。定势包括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还有一个行为定势,那么行为定势我们都知道叫做习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知觉上,在思维上也会有定势,其实自私就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它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三岁之前的养育,也就是说我们随势而就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陪伴问题,所以孩子在早年他的陪伴及为重要。
第三个台阶(小学):6到12岁
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
第四个台阶(初高中):12到18岁
逆反、自我发展、职业指导(指多路 孩子自选)、放手。(特别注意:逆反可防,但很难反逆)。
三、李教授:人生关键两时期
李玫瑾教授:孩子一生中“两个时期”很重要,决定着孩子未来成就。
这两个时期分别是,孩子的“依恋期”和“青春期”,在这两个时期,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尤为重要,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巨大,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一)孩子的“依恋期”
通常在0到11岁之间,这时,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非常大。此时,作为父母,您必须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并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孩子的“青春期”
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在这个时候,孩子会更叛逆,在意识和形态上不成熟,在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将防止孩子在精神上误入歧途并发展到失控的程度,当你有空时要多多的和你的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情感扶养(详述)
(李教授近十年理念,原多提心理资本)
网:李玫瑾在“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论坛上的演讲
2018/07/19 17:11
“情感抚养”是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构建心理?人在犯罪时,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早年情感的缺乏。
此次论坛邀请来了这么多国宝级的专家,让我感受到了脑科学的魅力。我很遗憾没有把我们教研室专门研究脑科学的老师请来,因为我们犯罪学科,尤其像对“反恐”课题的研究,经常通过脑科学的研究来预测一些犯罪问题。我今天不是讲犯罪,是讲“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看早年的心理抚养”。
首先我借用一份2016年的研究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早年的抚养。儿童早期发展是实现千年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联合国开始关注千年发展了。
通过相关研究我们看到大脑的发育其实和家庭的参与以及早年的抚养是密切相关的,更具体地讲,就是说人生的头3年尤其关键,因为头3年是大脑快速发展和学习发育期。育儿以及早期抚养包括了营养、卫生保健、免疫危险、爱和安全感的一系列的过程。
幼儿发展不佳的原因包括:①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②儿童遭受身体虐待;③儿童遭受其他严重困难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虐待和忽视儿童、食品不安全、营养不良和暴力等;④暴力往往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幼儿成年后,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能是心理缺陷,尤其是人格缺陷。
下面就谈谈关于犯罪心理研究,如今对社会危害最大的犯罪当属未成年人违法、严重暴力犯罪、职务犯罪。这三类犯罪看似差别很大,实际有很多问题都跟早年有关。
我们在研究犯罪的时候要关注一个问题:怎么去减少危害。减少危害很重要的是降低犯罪数量。而怎么减少犯罪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在实施“严打”,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结果发现在“严打”背景下,犯罪却并没有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严判了很多人,犯罪率仍然是以2-3倍上升。我记得第一次严打是吊销城市户口送到边远地区,不得返回城市。我们最后发现不是说犯罪的人多了,案件就多。有一个简单的统计,不到10%的人可能会犯90%的案件。这里面包括两类,一类是突发的,还有一类是重复犯罪。人数虽少,但是危害性严重,可以看到“重复犯罪”的危害是很大的。研究发现,“重复犯罪”中有很多都存在青少年时期就有违法行为,如果在7岁时出现犯罪,那重犯率可达38.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重犯率是相对降低的。英国有一个调查,发现犯罪高峰的年龄点在14岁-15岁。我们国家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山东和一些地方调研发现:12岁是出现不良行为的开始,而我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两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出现的高峰点都是13-14岁。所以很多人认为预防犯罪更要抓青春期。研究心理学的人都知道,12岁之后恰恰是青春期也就是性发育期,虽然犯罪的显现出现在青春期,实际它却早于青春期,是在心理形成是在之前。
犯罪心理背景的分类
我们大致把犯罪的心理背景分了三类:一类是生而不养,这在我们国家并不少见,尤其是贫困地区,比如西南地区有很多孩子外出打工,尤其是女孩,出去回来一次就扔下一个孩子,再出去一趟回来就又扔下一个孩子,贵州发生过几起四五个孩子自杀的事件,这些都属于爸妈不管造成的;第二个是养而不教,这样的也不少,就是爸妈外出挣钱了,虽然发展了事业,虽然钱挣着了,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养孩子已经一塌糊涂了;第三类是教而不当,父母过分地宠溺孩子而形成了犯罪。这类问题在社会当中量也非常大。
研究发现很多犯罪的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属于人格问题,一类是属于心结问题。
人格问题分出三类:一类是反社会人格,还有一类是犯罪人格,第三类是缺陷人格。
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叫做“喂不熟”,我们知道高级动物都有情感,而且情感跟“养”有关,只要你“养”就有情感。比如狗,你只要养它,它就不咬你,但是会咬别人。如果“养”都养不出情感,这就是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你无法用情感来牵制它。
第二类是犯罪人格,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活基本是犯罪化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化。比如有的孤儿从小没有爹妈,全靠自我生存。大家知道孩子在早年自我生存时多艰难,所以只能不择手段,比如开始流浪、偷窃,。如果这个过程中被抓,那就是少年教养,放出来以后很可能还会接着继续犯罪。当有了十年以上的犯罪历史,就会形成犯罪人格。早期我们认为人基本的满足就是吃饱喝足,上不上学另当别论。关键是到了20岁以后,他们开始有了性的要求,但是这些人没有能力组建家庭,所以就会出现为了得到性满足而出现的犯罪现象,有些人会到河边、江边,只要看到孤身的女人就会实施。和盗抢不一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奸后杀,所以盗、抢、奸、杀全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犯罪人格了。
第三类是缺陷人格,主要在于他的家是正常的,可是抚养方式不当。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的区别在于,犯罪人格是属于情感抚养不到位,而缺陷人格是属于情感抚养到位了,但是性格出现了问题,所以后来我提出了“情感抚养”的概念,就是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构建心理。我们在谈到人的犯罪,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早年情感的缺乏。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实验,叫作“感觉剥夺”实验。就是让人吃饱喝足,舒服地躺在密闭空间里胡思乱想,结果坚持最长时间的人最多待了四天就要出来。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声音,没有与人接触,所以大家受不了。可是我们在生命的初期,半岁或者1岁之内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抚养人不过来“情感抚养”,那我们就是一个躺着的被试。
“情感抚养”源于大自然的智慧
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台阶,我认为我们在心理发展的路径当中,在0-3岁首先要注重“情感抚养”。“情感抚养”源于大自然的智慧。人作为自然界当中最高级的动物,在生命的初期恰恰是最笨的生命现象。低等动物在出生的时候完全可以自立,自我解决生存问题。比如像蟑螂生下来根本不用养,第二天满屋都是了。再高级一点的生物,比如狼、猫出生后虽然不能自我生存,但是只要母体躺在身边,幼崽就能靠嗅觉自己移动去寻找奶头。而人类刚出生时,要是你让婴儿趴着就会被憋死。人生下来完全是无能无助的,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照料,吃完了奶还要拍嗝,要防止吐奶。所以这时候外界的呼吁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个呼吁就是抚养。抚养决定人性,人一出生的所有需求都是自然属性,而这个属性满足一定是通过哭喊呼唤来另外一个人,这个人的职责就是解除你的每一个痛苦,所以在这个时期他人就是你满足的快乐来源。有爱的抚养决定了很多心理起点。
我们都知道孩子脖子是软的,抚养婴儿经常要放在胳膊肘中抚触。这时抚养人就会把自己从鼻子和嘴巴里呼出来的气味天天喷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从4个月时开始就通过嗅觉对外界有一个辨别能力,婴儿只要闭着眼睛就知道“这个人是我熟悉的”,因为他天天闻到这个味,味道对了他就不闹了。如果味道不对,孩子就会有奶不吃、困了不睡,有时候能哭一整天。在一对一的抚养时,如果这个人时刻在孩子呼喊时出现,那么这个孩子从身心来讲都是放松的、信任的。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周围神经系统除了躯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而自主神经系统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论。早期意识的记忆对成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在哭喊的时候不是饿就是渴,不是躺着难受了就是胀气了,当你过来为他解除痛苦时,他会记住这个过程。在一些贫穷不发达的地区,人们认为孩子哭没关系,哭了长劲儿。但是我跟他们讲,长劲儿是长劲儿了,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脾气都大。因为当他痛苦过后,他可能会睡着,但是他醒来以后神经系统是有记忆的。这种记忆就是一个早年的记忆。所以到了成年,我们说“这个人不坏,就是脾气坏”,他只要看到一个事儿让他心里不舒服,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会立刻火冒三丈。这可能就是他在一岁之内时每次哭喊没有人过来,因此成年时如果让他内心感到不舒服时,就会爆发。
3-6岁性格发展好,可以减少缺陷人格。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孩子有学习困难的问题,逃学是他们犯罪的起点。一些孩子说“我们坐在课堂上听不懂,不想坐了,就想玩”。所以我们在跟孩子们聊的过程中,会先给他们讲一些法律知识,然后再聊兴趣爱好。如果喜欢车可以去学修车,如果喜欢吃可以去学做饭,至少帮他们找生存的技能。所以当孩子出现学习障碍时,这类如何评估并发展它特殊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对早期发展的一个介绍。
(本刊记者张碧琪据李玫瑾在“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一次学术年会暨脑科学与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