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性为主。安逸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涉及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午,并以他们自发的反映行为,建立性的适应新的反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 2-6 名同伴组成的实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你如何看待特殊儿童?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情感,语言,以及认知引领孩子渐渐的从家庭走向学校在走向社会。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和孩子以及我们家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需要父母和整个家庭共同去克服。

这些困难的源头就是孩子的诊断,大家以为孩子还小。其实从人的记忆角度孩子是记住他被诊断时的情景,如果这些情景在儿童成长过程被唤起那么它就成为儿童早期创伤的源头,而这种创伤如果没有被我们早期发现并给予治愈的话,它可能一方面就会带给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的困难,另一方面就会造成儿童发展的心理症状,表现出来就是在他成长过程遇到我们无法理解的问题。

这样就会一直困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创伤不是只有一个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创伤的造成就是好多心理事件叠加在一起,而儿童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她与父母的关系,如果这时父母没有好的觉察那么就给孩子造成新的心理事件就这样会一直循环下去!

当我们去面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我们首先想到的孩子的疾病,或者孩子身体的残障部分,其实这不是对孩子的歧视而是对孩子的正真的尊重,因为孩子身体上的残障或者是症状是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去正视孩子残障就等于不能接纳孩子的全部。甚至从精神层面我们的不重视孩子身上症状就是抹杀孩子作为主体的一部分。

让母亲独自面对一个残障的孩子其实是有些困难,母亲的情绪和压力,都没有人去理解更没有人去支持。以及孩子残障带给母亲的焦虑而引发母亲不好的状态。当母亲独自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是困难甚至是痛苦,那么这时候爸爸的支持或者家庭的理解对年轻的母亲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家庭成员去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的困难,并愿意给予母亲支持。那么妈妈的状态可能会有所好转,也是这种支持恰恰会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而这种支持需要整个家庭的力量从内而外焕发。

对于成长中残障儿童来说,他所遇到的困惑不仅仅来自自己身体更多的来自内心深处无助。而这份无助感是他行动上的障碍带给他心理上打击,所以这是父母对于孩子在康复过程中的理解和帮助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是父母应该及时用语言给予孩子认知上引领,从而支持儿童心理上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引导那么就会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障碍。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慢慢意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小朋友的身体不同,也会感到来自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或者眼神中伤害,其中还会有康复带给孩子困惑,导致孩子内心的混乱与不安。其实这是父母是纠结的和忐忑的,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幼年时积极帮助孩子康复,最后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残障痕迹,让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没有残障的困惑。其实在这种行为是对的,但想法却错误的,在儿童幼年时期积极帮助孩子康复只是希望减少孩子残障让宝宝更好的成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回避孩子残障。其实面对有残障的儿童他们内心的困惑和不安有时候不需要我们这种专业学心理学的,孩子更会带着这困惑去找父母,因为爸妈的她们最信任的人。如果说爸妈不告诉孩子他为什么和别的小朋友不同,而是由其他人告诉孩子他的残障或是孩子自己发现的。这才是真正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混乱甚至自我毁灭。所以这是父母可以用孩子能听的话将孩子的身体状况讲给孩子听,并告诉孩子康复的意义以及父母对于他的感情。其实这样语言既是对孩子的帮助也是对父母自我治愈。

面对特殊儿童成长过程还有一个我们无法避免的标签,这些标签有的是社会贴的,有的是家庭本身贴的。其实这是的标签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父母的认同,如果真的认同标签的话其实就是对孩子成长有了一种安排,那么我就要分清标签的来源是孩子的诊断,而诊断只是对孩子的症状或者孩子的行为进行命名而不是对孩子整体进行命名。另一方面父母觉得不服气,就一直用自己所有努力帮助孩子进行“成长”从而打破标签,其实这种成长从表面上看帮助孩子克服身体上的障碍,但是从人格上父母就没有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

希望大家有一颗勇敢的心的改变自己人生中可以改变,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接受我们人生中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既有希望也有残缺!

我是黄老师,用20多年特殊儿童个案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简单来说说我的看法。

大家可以把特殊儿童的成长想象成一棵树,有根系、树根,有树干,有枝叶。

枝叶比做是在外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否茂盛。

树干比做是身体躯干,负责各种传导,输送通道是否通畅

根系比做是脏腑系统,如心肝脾肺肾,汲取的养分足不足。

树根是我为了让大家理解方便,用树干和根系连接的那部分来作比喻,形容成人的大脑中枢

特殊儿童所出现的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情绪障碍等症状,就像是树的枝叶出现了问题。想要让枝叶茂盛起来,绝不是单纯修枝剪叶就能达到的。应该是全面地从树干(躯干)的外周神经、树根(大脑)的中枢神经、根系(脏腑)的自主神经出发,定位症状的核心困难,通过整体调训从根源上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