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CH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综合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较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进行。
语言教育评价怎样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体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语言与学前儿童的 生活、发展息息相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发挥学前儿童在语言学 习中主体性作用的几个措施: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师幼共建课程;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偏见
一、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
西方研究总结,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不幸事实都经历了下面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震惊期:家长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时,由于没有思想准备而感到震惊,往往不相信医生或专家的话,不接受这一客观的事实。处于震惊期的家长还做不到冷静地考虑如何安排孩子今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第二、拒绝期:顽固地拒绝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客观事实,他们不相信医生和评估小组的鉴定,到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有新的诊断来推翻原有的诊断,或者治愈孩子的疾病。
第三、绝望期:残疾是不能被完全治愈的。当家长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时,他们已经感到身心疲惫,陷入极度的绝望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更有甚者,想到轻生。
第四、内疚期:当回忆起孕期的不良习惯、就医太晚等因素时,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残疾是自己造成的。这种内疚不仅指向孩子,对自己的配偶、父母、亲人都会内疚,觉得对不起他们。
第五、接受期:接受自己的孩子残疾的事实,并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能听取和采纳教师与特殊教育人员的合理建议,并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和以后的发展问题。
若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发展如上所述,那么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目标就在于缩短前四个阶段的时间,使家长早日接受残疾的事实,并及早地考虑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我国学者对残疾儿童家长心理总结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正向的态度表现为对残疾儿童有较正确的认识,能接受孩子的缺陷障碍,并尽力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发展潜能;负向的态度表现为对残疾儿童有着不正确的认识,拒绝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或看到孩子的缺陷障碍,认为孩子一无是处。
有些残疾儿童的家长有着较好的修养,能正视孩子的缺陷障碍,他们在震惊之后,忍受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偏见,接受了孩子残障这一事实,开始考虑孩子的今后发展,并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同时,家长本身也不断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训练活动,为孩子的教育成长作好详细规划。然而大部分家长并不是那么理智,他们不能承受孩子的缺陷障碍,在心理上一直拒绝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忌讳说孩子的缺陷障碍,幻想着有朝一日孩子能和正常儿童一样成长和发展;不然,他们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叹倒霉,满怀内疚地承认孩子的缺陷障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抱着消极绝望的态度,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现有的障碍,没有丝毫发展的希望。
二、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
第一、炫耀感:孩子的成就会使家长产生炫耀之感,家长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会助长孩子的骄傲和自命不凡。有的孩子不喜欢家长的这种炫耀之心,往往会使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
第二。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是大多数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特征。家长常常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和过高的学习要求,助长了孩子焦虑、烦躁情绪的发展。
第三、过分照料:超常儿童家长给予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全部代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超常儿童身上。这种溺爱和娇宠,一方面会助长儿童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会妨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此类儿童当步入社会时,往往适应不良。
特殊儿童家长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些心理问题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找出这些不良心理并究其原因,为更好地进行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做好铺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