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曾面对同样的问题,下面仅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存在原因。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我曾专门调查、分析过农村学困生过多的原因。
1.遗传因素。大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县城的有多少?回到乡镇的有多少?回到村里的又有多少?
这是我对一所农村小学开展的关于家长学历的调查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父母是初中以下学历,他们当年在学校就读时,也大多是学困生。从遗传角度说,这些孩子存在智力上的先天不足。
2.社会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的年轻一代涌入城市,他们如果发展的好,就会把孩子带入县城,农村学校相应失去了一些优质生源;如果他们发展的不好,孩子就会留在农村,成为单亲或留守儿童。
这是我对一所农村小学开展的关于家庭情况的调查表。
从数据可以看出,该小学单亲及留守儿童超过了50%。这一部分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农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持续下降。
问题解决方案。都说老师是个良心活,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不到毕业那一刻我们都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一种以上优势智能。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只是因为他们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不是优势智能而已。民国时期出现过许多大师,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谁能想到,他们在数学方面比现在的学困生都不如?所以,我们要相信,班级的目前的学困生,将来也许就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
2.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小学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结合多方面的反馈,了解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根据孩子的天赋来开展“扬长教育”,通过班级分工、社团活动等发展孩子的长处,让其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也就是“哪壶先开提哪壶”。
4.开展合作学习。一人行速,众人行远。在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团队的成长。小组内“互查互助”,同时辅以“郎氏加分法”,即加分政策向后进生倾斜,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劲头。
5.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学生的记忆规律,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6.巧用提分方法。
(1)提高一分法。针对孩子的试卷,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不该错的?如果做对了会的多少分?总结经验,下次测验和孩子约定,提高一分给予何种奖励。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教师要对孩子小小的进步进行奖励。
(2)提高一名法。让孩子自己找一名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研究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努力提高一个名次。
(3)保证正确率法。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都不爱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是一塌糊涂。教师要做到作业分层,只给他们留基本题。同时,总结孩子一周的作业,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的平均做对的题数。比如,孩子一周的作业10道题平均正确的是5道题,那么,教师就以5道题为标准,下一周孩子的作业每天就做5道题,如果全做对了,教师就要按一开始的约定给予奖励。
以上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的方法,孩子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自然会越来越好。
总结: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学习好、受尊重、会交流……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温柔以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如果我们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又不讲究方法,这就好比是逼鸭子上树,逼小鸡游泳,孩子会更加厌学,更难转化。“好孩子成长在线”,您的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教师。欢迎【关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套数字让人惊愕!作为从事教育一线30多年的一名教师,我的建议是家长们通过学校,让教育部门多提供教师外派学习机会,尽可能多的派当地当班教师去大城市调研考察,听课学习,把新的有趣的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去,普及推广。然后再把上课课堂听课率仍然太低不合格教师安排到行政或者后勤部门做事,别再耽搁孩子,因为下一代的教育最最耽搁不起,他们是要托起未来希望的衔接人和接班人,社会和时代不容人才断代。其次,再另行考虑要不要一小部分学生留级。从根子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