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的宝宝还小我们还没到达学习的阶段,不过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中华国学中积淀着我们民族仁、义、礼、智、信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最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执两用中、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致虚守静等等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可以学到儒家所看重的大地上圣贤的道德,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到道家看重的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自我超越。
在中华国学中,大到治国的方略,小到修身的方法,无所不包。它是众多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沉淀。如果说国学给人以智慧,我认为还不如说它是给人的一种教化。学习国学,我们实际上是在穿越时空,与中华五千年以来所有的圣者、贤者、智者在进行对话,我们聆听所有圣哲先贤的思想,以此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健康的心理与高尚的人格。
十五年来的教学实践,有无数鲜活生动的案例,使我深刻地感到,学习国学,可以让孩子在为追求理想信仰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众多历史人物的人生跌宕起落中学会坚强,学会从容应对人生的坎坷——我们可以看看:
伟大的诗人词人苏轼,曾在他的一首《定风波》词中豪迈地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能从这首豪放词中感受到东坡先生达观坦荡的生活态度,超越自我的努力追求。
苏东坡先生在经历“乌台诗案”以后被贬黄州,他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把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到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赤壁三绝”,在身处人生低谷时他的精神历程中的一次次的升华,展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让自己在苦难和坎坷中走向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楚辞《渔父》中所宣示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绝不随波逐流的光辉人格;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诗人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种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岳阳楼》诗中所表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种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的心境;
李白在“行路难”的人生低谷中所抒发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的自信和乐观;在《襄阳歌》中所揭示的“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样的人生彻悟;唐朝大文豪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所表达的“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悔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那样的人生态度;
南宋末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展露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的浩然正气……无不深深地会打动当代青少年的内心,深刻地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和形成,并教给他们处世为人的大担当、大勇气和大智慧。
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祖先高风亮节与气质智慧的结晶,它的确能帮助我们修身养性,帮助我们立身处世,帮助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创盛世,它需要我们终其一生虔诚尽心地去学习去继承,发场光大。但这种学习和继承最宝贵的黄金年段就是人的儿童和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童,心性至纯,记忆上佳,奇心甚强,负担较轻,对文学艺术之美,敏感而心向往之。如果我们能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最佳的时机,让孩子尽早地而持久地接受我们中华国学的精华的陶冶和浸染,广泛地、大量地诵读,坚持不懈地积累记忆名家名篇、经典诗文,并且在教学中突出地展现古典文化本身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让孩子在五彩缤纷的文学意象与身心愉悦的朗读诵记中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国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学习中逐步地积累大量的文学的感性的知识,积累大量的文言的词汇、句式、诗词、文赋和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的常识,我想它一定会为孩子今后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储存大量的素材,培养浓厚的兴趣,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也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身正学高的种子,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迸发出强大的后劲并进而受益终生!
学习国学,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改善知识结构,指引其终生的发展方向。放眼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精英都把国学中的经、史、子、集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我们就把最好的精神营养储存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之中以及长大成人以后都一定会受益无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