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临终前,召门下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话说白了就是“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完好无损呀)!《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儒家认为,对父母的孝要从珍爱自己的身体做起。曾子在临终前要他的学生查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同时,他还引用《诗经》中的话,告诫他的学生们一生要戒惧谨慎,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不受伤害。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生命受之父母,要倍加珍惜!今人要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儿童时代,受父母家人呵护。成人以后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减少父母家人对自己健康安全的担忧!
当今社会,许多人倚仗年轻,玩命挣钱,不知爱惜自己人身。有的人娱乐通宵达旦,呵声连天,面黄肌瘦,最终疾病缠身,或未老先衰。有些人酒色过度,走路跌跌冲冲,说话不清不楚,血压或上或下,身体危机四伏。不少大中学生普遍只读书,不活动,近视率高举不下,体质虚弱。一些人争强好胜,动辄打架斗殴,伤痕累累。还有些人缺乏安全意识,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时有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危险。
奉劝这些人,你们是爹娘所生,孝敬父母,不仅是要父母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更要爱惜自己身体,珍爱生命,减少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不必要担心牵挂。肆意挥霍自己身体机能的行为,如姿意在身上刺青,任意染发炫酷,本就面容娇好,偏要东施效颦,割皮整形,明是男(女)儿之身,却生生要做变性手术,等等等等,其实都是对自己父母的心上插刀的心理伤害行为,你们知道吗?你们考虑过爹娘的感受吗?我亲爱的同胞!
《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老子为什么要我们回到婴儿状态?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会追问,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金玉满堂是幸福;有人认为美女在侧是快乐;有人认为端坐庙堂之上俯视众生是威武;有人认为五湖烟海之中泛舟是逍遥。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决定了人生道路的不同。
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看来,人生短暂到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所谓的功名利禄位高权重,最终不过是挂在墙上烂在地里而已;所谓的蜗角虚名与蝇头小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人生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
所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当下能把握住的幸福。你给爱人的一个微笑;你撩起恋人被风吹起的头发;你在日暮乡关的时刻想起故乡的炊烟;你在寒夜的街头吃一块热气腾腾的烤山芋,等等。所有能把握住的东西,能带给你暖意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当然,我们这些所谓的幸福,都是红尘的幸福,都是跳脱不开尘世的幸福,在老子看来,这些幸福太俗了,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
在哲学家老子看来,人生最宝贵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烂漫的童心,回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在老子的笔下,婴儿与赤子是多么令人神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赞美婴儿,把赤子和婴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老子看来,只有婴儿才是与他心中的“道”合二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运行的哲学。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婴儿也淳朴自然,天真无邪,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婴儿之所以能成为老子的人生理想,主要是两大优势,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丢掉或者说再也找不回来的优势。一是“精之至”。所谓“精之至”,是说婴儿处于襁褓之中,还没有价值判断,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样子,没有受到滚滚红尘的污染,没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诱惑,没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审美的。婴儿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大自然的所有精气和灵气都集中在他身上,得自于天地之间的精气还没有散发掉。二是“和之至”。
所谓“和之至”,是指婴儿能自然地遵循中道,你看婴儿终日号哭却不会嗓音沙哑,原因就在于婴儿啼哭时能沿着气管运行;婴儿从来不会将就、为难自己;从来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别人;从来不会因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失意而垂头丧气;他保持着自然天性,随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自然而婉转。
事实上,我们再也回不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了。老子也并非幻想回去成为婴儿和赤子,作为一个道家哲学家,老子崇尚仁的“精之至”与“和之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要求人们,泯灭利益得失、是非好恶等俗世之相,彻底消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分界限,达到一种无知无欲、无拘无碍、与“道”合一的人生本体境界。人若能如此,则将无敌于世界。
老子指出善于保养自己身体的人,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兵无所容其刃”。这倒不是说善于养生的人,成了万物不侵的神人,而是说在我们的心理层面,如果能忘却了自我的肉身存在,消除了一切功利欲望,就能消灾避祸,进入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
也就是说,虽然世人有所谓的灾与祸,但我在内心却不以灾为灾,不以祸为祸,这样,灾祸就无法侵害我的身心了。这就是一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这就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有的境界,这就是闲看庭前花落花开自然恬淡的境界。我的心是一潭静水,没有什么能打扰我干净的灵魂,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我都能淡然处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婴儿的境界呢?老子为我们狼奔豕突的人生,开出了二个药方。
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欲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要轻松自在,就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情绪。所谓“见素抱朴”,就是要保持心境的纤尘不染、澹泊恬静,达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最高境界。所谓“少私寡欲”,就是要人们把物质利欲降低到非常有限的程度。在老子看来,文明带来异化,欲望带来痛苦,过多的欲望,就是人生的一种罪。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欲望让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名利场中的牺牲品。在老子看来,对待物质欲望,不是孜孜以求去满足它,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它。老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被苏东坡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苏东坡说,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欲望给人生带来的不自在和幻灭感。
老子开的第二个药方是“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社会现象要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是自然哲学家,他对自然的观察是精致细微的。他说,你看那些闲花野草,没有人培植它,却长得枝繁叶茂;熊罴虎豹,没有人喂养它,却发育得肢体矫健。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正是因为没有人力打扰,才生长得自由自在,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同样,人生在世,对世事也应该淡然置之、自然无为。所以,人生应该是这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而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不计较个人的一己私利,不让世俗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恬淡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得之于天地的精气,这样就能达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复到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了。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药方确实很苦。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没有欲望,更不能完全做到清静无为。
但是,人生总是要有一些哲学思考的,假如我们能用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自然无为”的精神,时刻提醒自己,少一点不切实际的欲望,多一些心灵宁静的思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上路,无论是坦途大道还是满地荆棘,我们都能发现人生与众不同的风景。
“”婴儿”在道德经中的意思是项链,“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讲的是纺锤的形态非常的柔软,能当做项链佩戴吗?“如婴儿之未孩”像项链头尾还未连接佩戴。
我想知道2016年辽宁非师范专业的人想考教师资格证还用先考教育学和教育心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