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道德水准完全取决于学校。其次才是家庭父母的言传声教,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书就是老师把书本的文化知识及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将来干什么、有什么用,以及不学习文化知识、不读书的后果。只有把书读好了,农村孩子才有出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香玉。
当然了,五个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齐,也有个别学生学习心态出现偏差,不爱上学读书,甚至出现厌学。对于农村孩子出现厌学心态后该咋办呢?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方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协商,达成一致的改变或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轨上来。防止学生受社会不良恶习误入岐途。
造成学生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的原因很多。有家庭的原因、有贫困的原因,有学生自身自悲心理的原因、也有学校育人方法的问题、还有社会一些坏风气驻足学校的原因。这是一个综合症问题必须解决好。既使这些学生学习不怎么好,只要茁壮成长,将来对社会也是大有贡献的,因为社会需要各类型不同的人才。
总之,农村学校存在种种不足,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解决好学生的学习心态问题。
确实有这种想法,读三年高中最少要六七万,如果进厂或公司三年可收入六七万!读高中还要大学,一般的大学自己找工作。读了高中大学好是好,可一般的家庭负担不起,只有打工才是唯一的选择!
如果是你回农村做三农自媒体,你会回村吗?回去之后又会怎么做?
谢谢邀请!
很抱歉!我还没有过这方面的设想,回去之后的具体措施更无从谈起。但我真诚的祝福题主能约请到髙质量的好建议!心想事成!
国庆快乐!
对做三农自媒体,我可以的,因我生在农村长农村,再回农村是优势。但回农村当三农自媒体,那必须多做调查研究,适吋报到时势,把发生在三农领域的先进实事及时和广大网民分享,其中做好农特产,农产品深加工的采购销售问题。
现在的农村是你儿时记忆中的农村吗?和你小时候的农村有啥不同?
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儿时的记忆了,现在的农村和小时候的农村已经不一样了。
过去的农村破墙烂房,七、八十年代,村子里还有茅草屋。多数是瓦房,但砌墙的人家不多,房屋周围是用泥巴、竹栅栏、苞谷杆来做成的“墙”。一到干燥季节,家家户户防火,就像防战争似的紧张。
过去的农村没有水泥硬化路,一到雨季满是泥泞。那时候,大人走路摔倒是常事,更何况老年人和小孩子!晚上用的是煤油灯,每家都有好几盏煤油灯;本来家里就被每天烧柴草冒出的烟,熏得乌漆麻黑的,在煤油烟的加入下,屋里显得更加漆黑。
大人晚上有事外出,除有钱人有铁皮电筒外,多数是打火把。材质有干竹片、葵花杆,路途近就扯一把麦草或稻谷草来点亮。过去没有自来水,喝水去水井里担,没有水井的地方,人就喝泥塘里面的水或河边的水;来不及挑水时,就接雨天的屋檐水来喝。
儿时记忆,平时生活简单,每顿主食就是大米和着苞谷面、麦面,就是人们说的“两掺饭”和“麦砂饭”;但大米的份量很少。也有吃荞面的,高山上的人才能吃得上。吃的菜就是自己种的蔬菜,多数人家以素食为主。这可不是人们在养身,而是粮食少,不敢用粮食来喂猪。之所以,当时的人们只能吃上少量的菜籽油,根本很少吃上猪油。再说,农村人干体力活,没有猪油吃,人们干活时会打捞窜,肚子经常“哗啦啦”的叫。到年底时,人们才能吃上几顿好的饭菜,孩子才能穿上盼望了一年的新衣服,也才终于看清楚一角、二角、五角钱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房和屋檐相交辉映。平房居多,仍有少量瓦房,但瓦房已被装饰,更加显得耳目一新。漂亮的房子里面装修得愈加漂亮,水粉、贴瓷砖、粘墙纸;装饰有豪华的吊灯、各种形状和有功能的灯管;室内摆设有电视、电风扇、电脑、电冰厢,炊具用上了电器化。
户户门前有硬化路,村村有硬化路;村与村之间路路相通。摩托车、小汽车终于在农村的怀抱中,每天来回穿梭了。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村子里有广场,各种设置一应俱全,农村变成了一座座大花园。
国家对农村的“厕所改造”,农民用上了整洁的卫生间;政府为农网改造,农村用上了网络,村子里安装了节能灯;政府为农村寻找水源,家家户户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国家为农村“脱贫攻坚”,农民吃的也改善多了,有粮有油有各种新鲜蔬菜;大部分人能养牛养猪养鸡鸭鹅。想吃肉有现成的,想吃鸡蛋、蔬菜有新鲜的。
穿的更不用愁了,一年四季换新衣服。有的孩子还越来越挑剔了,不是名牌不穿;年夜发押岁钱时,十块、二十块不要,单挑绿色和红色的要。生活好了,连孩子对钱的辨识能力也增强了;胃口也变了,有大米饭有肉都不想吃了。平时嚷着上街要喝奶茶、吃锣锅、吃烧烤。
以上所述,就是儿时的农村与现在农村的不同。写到这里,自己心里反倒觉得怪怪的:儿子记忆中的农村,人们虽然过得艰苦,但农村热闹。邻里之间友情满满,孩子也过得天真烂漫。现在的农村,虽然满目高楼,村子里却越来越冷清,邻里之间也很少来往,孩子也缺少了许多童趣。因此,在时代的洗礼中,或多或少会给农村留下些许遗憾!
前几年因有事回河南老家一趟,感觉现在的农村已不是儿时记忆中的农村了,和小时候的农村相比较,变化太大了,变化大的让人几乎认不出来了。
小时候的农村,大多是清一色的草房,很少有瓦房,还有极少的瓦尖废(起个脊挨着前后坡各有几行瓦,剩下的都是黄陂草),听说还有金镶玉的(一圈是瓦,中间是黄陂草),我始终没见过。
草房上的草都是黄陂草,时间一长,天一下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到处漏雨,必须用盆子接上,当然不漏雨的草房也不少。
那时房子的墙,有板打墙(用木板夹起来,把湿土填进去,用木榔头砸实,一层一层打起来的墙),有用土坯(专一用石滚反复压过,再用利坯刀划过,用铲坯铲一块一块铲起来,晒干的土块)垒起来的墙。墙下面用的砖跟脚,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有一点也不用的,有用几层的,有用几层后四个角子都外面用砖,里面用土坯的,还有用外保青的(墙外面一层用砖垒起来,里面全是土坯)。
还有最困难的人家,墙干脆用高粱杆多夹几层,外面用草脚泥糊起来的,只垒几个直立的垛子,以支撑草房上面的重量。曾记得舅家二表哥,他们住在河地(是沙土地的平原),他家的房子是外保青的瓦尖废,有一年天下连阴大雨,再加上刮大风,雨水飘刮到墙上,里面的土坯墙泡湿了,房子整体往下沉,外表的砖墙都鼓起来了,眼看房子要倒,一家人凄哭乱叫。亏得找了好多长木棍,把外表的砖墙都顶起来,房子才算没倒。
现在村子里大多数人都盖了楼房,搬到马路的两边去了,村子成了空心村,有原先条件好的盖了楼房搬不走的,还在村里住着。村子里的草房已很少见了,大都换成了一砖到顶的大瓦房。
但即使这样,原来村子里的人声鼎沸,狗“汪汪”的叫声,小孩的哭声,男女老少的吵闹声再也没有了。换来的是萧条,凄凉,寂寞无声的孤独感。
因为人们都搬出去住了,村子里要倒的砖瓦房也没人管了,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只是一部分好的房子里都住着孤寡老人,以及要带孙子孙女的老两口,还有几个因娃娃小,而出不了门的留守妇女。过去因为村子里人多,到处都是光光的,现在原来老房子外面长满了野草,有的野草高过人顶。
过去村里主要的路,全部是土路,常年累月经车辗人踩,有一层细细的浮土,下雨天过后满路泥泞。若晴上一段时间,稍微起点大风,尘土飞扬。现在村子里主要的干道,只要能过架子车的,全都铺成了水泥路,再也没有了昔日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的现象了。
贯穿村子中心的最大最宽的道路,已铺成了柏油路,连通了各村之间与乡间道路。
出村的流水沟,过去下面两边都竖立了一排水泥管,水泥管上面横铺着几根铁管子,中间的缝隙填塞了几根长木头,上面铺了一层树枝,又摊了一层长满青草的泥块,最上面摊了一层土,构成了土桥。这土桥上面只能过一辆架子车,人要随车过去,必须侧着身子。
现在这土桥换成了一座漂亮的水泥桥,水泥桥上面宽宽的路面,大汽车也照样能通行。还有横在村子前面,东西贯通的高速公路,在乡村之间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过去人们上街赶集,从步行到骑自行车,现在换成了摩托车,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没车的人们坐乡间的公交车,再也没有人步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吃的不比城市的人差,还大多都是绿色食品,他们若走在大街上,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你很难分辨出那个是城市人,那个是农村人。当看到乡间柏油路两旁的楼房鳞次栉比,一家更比一家漂亮,当你进到他们的房子里时,看到房间的装修和摆设,会让你感到农村和城市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应该说农村比城市更好,没有嘈杂的噪音,空气也清新和香甜。
除了冬季,你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也是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鲜花的海洋,让人步行穿梭在田野的路径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流连忘返!我爱生我养我的故乡,愿我的故乡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漂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