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阶段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与什么人为善、规矩教养、爱心培养很重要,这阶段是人生的启盟阶段,在孩子心里打下的烙印很深!
读书习惯培养对孩子至关重要,从小故事到历史小故事中感恩、孝道、诚信中逐步起步,逐渐升级,孩子就会很懂事,有颗感恩心!从读书中感悟人生规则!
与人为善这是人生基本守则,但让孩子明白与什么样的人为善很重要。分清善与恶!
爱心培养很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对待动物好不一定就是爱心,但是当你看到可怜的小生灵饿得皮包骨向你求救,而你连口饭都舍不得喂一口,这一定是内心的冷漠表现,而这样在孩子的教育中 孩子很难 有爱和 同情心,这点你可能会有体会,也就是说你得不到孩子对你爱的回馈!这是一些家长说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教会爱,培养爱的前提是自己要有爱!
关注留守儿童 有多少能力尽多大努力,这样孩子明白努力的明天才能帮扶更多人!
养孩子容易,育子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独立意识,有礼貌,讲文明,学会如何沟通和表达
孩子不在身边应该怎么尽到教育的责任?
谢谢悟空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心情很沉重,转眼间春节过去了,又到了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父母为了生活,为了给孩子多挣些钱,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自己外出打工挣钱,而分离的场面就是孩子抱着父母哭得撕心裂肺,父母则是头一扭,泪水模糊了眼睛,这样的场面多不胜数。然而不能因为不在家就不尽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责任,那如何教育呢?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打电话、视频聊天
工作之余抽空打电话给孩子,鼓励他学习,鼓励他交往,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很爱他,只是因为工作暂时离开,让孩子知道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是有人疼,有人爱的。现在网络也很方便,家长还可以视频跟孩子聊天,聊一聊最近学校(幼儿园)都开展了什么活动?你最喜欢哪个老师和同学(小朋友),为什么?有些孩子可能腼腆,在电话里或者视频里不说话,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扮鬼脸或者出示孩子喜欢的物品,逗孩子开心,只有孩子开心才会跟你聊。
二、家庭教育要一致
父母为了工作,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多数爷爷奶奶都很宠孩子,孩子有求必应,要什么得什么,还包办所有的事情,把孩子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要解决这个隔代教育的问题,父母和爷爷奶奶必须沟通好,孩子在什么年龄段该学会什么事情就必须让孩子掌握。比如:孩子三岁,大人就应该退出饭桌,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孩子四岁,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小书包了;孩子五岁,该退出卧室,让孩子自己睡觉;孩子六岁,应该让孩子自己冲凉,洗洗小内裤,小袜子;孩子七岁,上小学了,应该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孩子是独立的,应该做的事情大人不可以包办,理应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利用节假日相聚时教育
节假日抽空陪陪孩子。陪,要高质量的陪,而不是因为平时不在家,所以就用金钱或者物品来弥补孩子,以为那就是爱孩子。其实不然,高质量的陪伴,是和孩子在一起享受快乐时光,可以给孩子讲故事、玩益智玩具、动手制作美食、陪孩子去图书馆、去亲近大自然的美景;偶尔使用一下孩子,让孩子帮自己倒杯水、拿拖鞋、捶捶背,跟孩子说一下自己在外面工作的情况,引导孩子好好读书,礼貌待人,尊老爱幼,思考未来。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够帮到您!(图片除了最后一张是我个人以外其他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首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加上城乡的隐性留守儿童,数量更大。这些缺少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后患无穷,首先给大家讲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我们家怎么就出不了一个读书人?
一位进城务工者说他们夫妻俩在城市里漂泊打工,自己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家里三个孩子,大的15岁,初中没毕业也出来打工了,为什么他们辛苦赚钱寄回家让他们读书,他们就是不读。于是问:你跟他们谈过心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他说:“一年回去一次,没有几句话说,哪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唉,我们这样的家里怎么就培养不出读书人呀?
第二个案例我一个人的时候最舒服。
一位家长,因为女儿上高中,越来越不说话,几乎与父母没有交流,与同学老师也没有话说,一家三口找李静老师,女孩一直低头不说话,最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向李静老师控诉她的父母,她说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除了生活需要与她交流两句,从来没问过她的感受,她已经习惯一个人,与别人在一起就觉得不舒服,所以只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位父母守着的精神孤儿。
(一)留守儿童和隐性留守儿童
这两个案例一个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一个是父母在家却不懂得如何陪伴的隐性留守儿童。前一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为社会共同认知,只是我想告诉大家,留守儿童的境遇有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后一种情况更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甚至会认为父母天天守着如果没效果,就是孩子的问题。如同第二个故事里的女孩的父母想到的就是给女儿治病。
我想这两种情况的父母都在努力做好父母,用他们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式,去给孩子一些不知道需不需要的东西,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今天的分享我想告诉各位爸爸妈妈们,对孩子成长来说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努力去提供这些,一位好父母要达到下面的三个要求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
1.全心的关爱和陪伴
据说孩子在被上帝送到人间前非常害怕,上帝承诺帮他找两位每天都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每天对他歌唱和微笑,并且极具耐心的守护天使,那就叫爸爸妈妈。如果有守护天使的守护,孩子成为天使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了守护天使,孩子成为魔鬼的机率真的就高了很多。
这里常见的两个误区:
一是在傍边就是陪着,很多父母的陪孩子就是坐在旁边玩手机,聊天,
吃零食,甚至不耐烦的打扰和催促。
第二个误区是:陪孩子是妈妈的事,爸爸没有太多责任。
特别是第二个误区成为很多男性忙于事业的借口,他觉得男人就应该在外打拼事业,母亲在家带孩子。如果你把事业看得比孩子重要多了,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出比事业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在0—6岁时缺失爸爸的陪伴,缺失爸爸的肯定,他对自己作为一个男孩或女孩这样的一个性别价值缺乏认同。所以生活中常会有一些男孩子像女孩子,女孩子像男孩子,你只要去观察他的家庭,你就会发现那是爸爸的缺位或者爸爸的弱势导致的结果。
下面我讲的这个故事大家在网上、手机上也许都看到过,我依然像让大家用心体会一下。
这个故事叫做“爸爸我买你一个小时”。
戴维下班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他只想吃口热饭赶紧睡觉。但5岁的儿子哈利怯生生地走过来问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时赚多少钱?”
戴维强压住了不高兴:“你问这个干什么吗?快去玩去吧!”
哈利坚持说:“我就是想知道嘛!”
“好吧好吧,我一小时能赚30元。”
“爸爸,那你能借给我10元钱吗?”
戴维有点烦躁,他让哈利赶紧自个玩玩就洗澡睡去,不要再缠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会。哈利一脸无奈地回到自己房间去了,过了会,戴维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有点过了,就赶紧拿了10元钱给儿子。哈利很开心的接过钱,从自己的被子下面抽出一叠皱巴巴的零钞。戴维一下子又火了,责问道:“你不是有钱吗,干嘛还要钱呢?”
“刚才……我还差10块钱呢,爸爸”,哈利怯生生地回答,“呶,这里有30块钱,爸爸,我可以买你1个小时,你陪我玩好吗?”
故事里的戴维肯定会被儿子感动的,毕竟,这只是个故事,大量孩子们只会眼巴巴地被爸爸们拒绝,或者是心不在焉的陪伴。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事放下,与孩子一起游戏、聊天,这就是真的爱孩子,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很爱你,只是没有时间陪你,请问你会觉得这是爱吗?
所以说,说自己爱孩子,但是没有时间的父母一定要反思,当你说自己没时间的时候,谁会相信这是爱呢?你的孩子会相信你是爱他吗?所以没有时间的爸爸更要反思,如果你有时间赚钱,你觉得这就是爱,那只是你觉得而已,你的孩子不会这样觉得的。
第二点就是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很多人说留守儿童最自由呀,没人管,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要知道自由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爱,有爱有安全的孩子才会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说在爱的基础上去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离开了爱的不理不管那是心理上的遗弃!
恰恰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在孩子身边,往往会去实施一些错误的管教,比如因为心中对孩子的养护者心怀愧疚和感激,只要养护者反应孩子的问题,就会把孩子责骂一番,曾经有孩子告诉老师,讨厌接到父母的电话,因为爸爸妈妈打电话肯定是奶奶告状了,要听她们数落一大堆,这种做法就是把跟孩子链接的唯一通道都给堵塞了。
还有就是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内心有焦虑,一打电话就是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完全不顾孩子心里想什么,有什么需要。而很多替代父母的养育者,往往觉得安全第一,不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担一点风险,所以会阻止孩子的很多积极健康的活动。比如不让与同学外出呀,少去参加户外的活动呀,特别是年龄太高的养育者本身的体能也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求,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们说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式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他不是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明星的孩子会有成瘾症,为什么,就是家长陪伴太少,控制太多导致的。
第三点恰当的支持和引领
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学会去独立面对生活,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恰当的支持和引领”,何为恰当的支持呢?“孩子,我随时愿意帮你,但什么时候帮由你决定”,这句话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那就是“未经许可的帮忙就是打扰!”何谓恰当的支持,那就是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再忙的家长也可以每天会跟孩子聊十分钟,而且只聊四个问题: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了恰当的支持和引领: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了解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很关心你,第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不会替代你。
这样的沟通对孩子来说就是恰当的支持和引领,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你也可以问问孩子这四个问题,孩子会感受到你时刻在他身边,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会支持他。有些父母天天守着孩子,却从不用心与孩子沟通交流,那只是守着而不是陪伴。
以上三点就是好父母要达到的三个要求,那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接下来,我具体讲讲不在孩子身边如何尽力达到这三个要求,给大家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
第一行动建议就是:传递爱的语言
你不在孩子的身边,但一定每天把你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我曾经遇到一位上访的年轻妈妈,因夫妻不和闹离婚,孩子只有两个月就出来打工,回来时孩子一岁了,已经不认识妈妈了,说到这里,妈妈很伤心,我就推荐她找到李静老师,李老师送给她一本宝宝睡前故事,让她每天录制一个故事,开头一定是:宝宝,妈妈爱你,今天妈妈给你读个故事哟。在这样的开头下就给孩子读故事,她坚持了一个月,再回到家,一开口叫,宝宝,妈妈爱你,孩子就咯咯笑个不停,扑向她,夫妻也和好如初。当她告诉我这一幕的时候,她一边笑着一边流着眼泪。
亲爱的各位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的孩子不在身边,我想告诉你,电话费越来越便宜,微信语音、qq语音还免费,一个电话或者一个故事不要十分钟,但是天天坚持汇聚起来就是孩子与你之间巨大的财富。这个千万不能省哟。
第二个行动建议是:传递爱的照片
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但晒出与孩子合成在一起的照片,特别温暖。建议爸爸与孩子阅读合影,或者全家合影共读,这样的践行特别有价值!
第三个行动建议就是;充满爱的陪伴
正因为平常没有时间陪孩子,一旦与孩子在一起,一定请你拿出一个时间段,放下一切杂事,全身心的聆听孩子、注视孩子,与孩子互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
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据说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他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2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 1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内藤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蹲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内藤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和拒绝回答,内藤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1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博士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
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所以只要你在孩子身边,就请你看着孩子,认真聆听,那一刻,你会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全心全意爱着他的,这种感受会伴随他的终身,她会觉得我值得拥有爱,我配得到爱,这份值得感和配得感会让他勇敢前行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
这样的三点具体建议希望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能够用心认真做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会爱孩子才是我们的能力,只有本能没有能力那只是动物性父母,要成为真正的人性的父母,需要学习提升我们的爱孩子的能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