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101教育PPT,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段,以及各大主流教材,不单单有语文的课件、教案、习题资源,还有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各个学科。最重要的一点是,免费!
找叶圣陶语文教育的有关信息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予”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叶老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9'CLA'1.1)
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论写作教学》)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出美国心理学者WalterB.Kolesnik,Learning-EducationalApplications,1976)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乃一脉相承。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所谓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有以下五条: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按照当前流行的教育学理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未来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