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个明星在电视台做节目,当镜头转到她家时,看到她家里的是那样地简单,谁到大吃一惊,要知道她家可是有孩子的,熊孩子的家怎么会是这样的,过后她坦言怕孩子磕了碰了,所以把很多家具都搬走了。谁家的孩子不是磕磕碰碰地长大,他这次摔疼了,他下次就会小心了。
山山水水,花花草草,
亲近大自然带给孩子的远不止是快乐,在释放天性的同时也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我们做为家长有时真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了,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刚要伸手,我们就强烈制止,衣服脏了可以洗,这总比一天到晚在家看着电子产品好吧
!
我们小时候是上树掏鸟蛋下河捉鱼摸虾,一路玩着泥巴长大的,现在的人都是住在大城市里的,碰不到到泥土,但我们能经常到公园走走,爬爬山,长此以往,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肯定是有利的,促进了亲子关系,有可能的话,还是带孩子回乡下老家走走,那里有我们的根。可以一路走一路告诉孩子,这是麦子不是韭菜,这是牛不是猪……
走吧!说走就走,去领略旖旎的自然风光,趁着秋高气爽,趁着孩子还在我们身边。
把大自然丢失,这对孩子来说,还真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于培养他们的个性,或者是锻炼他们的身体,都非常不利。玩沙子作为大自然最令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这并不是如今环保沙和决明子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想象,脏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清洗,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无疑是真实的,是最“原生态”的。
其实,孩子们本身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也喜欢去尝试,他们玩沙子泥巴,动手去捉虫。但是,由于大人的“排斥”和强加干涉,认为大自然的这些东西都是脏的,一见孩子动手就紧急喊“停”,将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给扼杀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的态度无疑是孩子们是否会成为“塑料儿童”的关键。
所以说,让孩子们成为“塑料儿童”,让孩子远离大自然是当下家庭盲目教育的陪葬品。尽管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种菜、玩泥巴、与水牛为伴、到菜地扑蝴蝶,但是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接触大自然,多去了解大自然,多带孩子去玩玩真正的沙子,去玩玩泥巴,捡捡石头,等等。
总之,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家长们不妨放开手脚,让孩子们多些兴趣,多去尝试,脏点、乱点其实没有关系的。
让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这对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替代的素材。父母应该经常领着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通过引导孩子从观赏个别的、具体的自然物开始,再扩大视野,观赏周围的自然景物。父母还能够引导孩子从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大自然丰富的变化:春天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夏天荷花飘香,蛙鸣蝉叫;秋天处处丰收,气候凉爽;冬天动物冬眠,水河成冰。引导孩子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观察各种色彩,让孩子从中体验大自然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美,让孩子在想象的空间里任意驰骋。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一般能够边观察边讲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孩子对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什么都想知道,又很好问。如果父母能把这些知识讲得娓娓动听,将使孩子的兴趣高涨,持续地积累知识,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观察力也越来越强,思路更开阔。
我国的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对于父母来讲,应常常带孩子到户外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启动,想象也就随之进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会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但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动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除之此外,父母还能够利用图片、电视、脑等各种各样的媒体对孩子的观察实行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树木之间的差异,但彼此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玩沙玩水也是孩子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沙和水是柔性的自然物,亲近这些自然物对孩子的身心只有好处没有伤害。孩子玩沙玩水的时候往往非常开心,可见有愉悦身心的作用。而且,孩子玩沙玩水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活动,动手做这做那,既能活动身体,又能发展动手水平。孩子玩沙玩水的时候总是变花样,还能玩出情节、玩出道理来,这就是在体验,在动脑,在创造,由此感知了物品的性质,获得很多物理的感性知识,特别可贵的是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