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认知。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路边有一个乞丐,很脏,很冷。第一个带着孩子走过他的母亲说,孩子快走,你看他这么脏,真的臭死了。第二个带着孩子走过的母亲,给了孩子一个硬币,让孩子送给了乞丐,她告诉孩子,这只能帮助他一时,如果想让这样的可怜人变得更少,只能自己努力学习,有经济和权力才能改变自己和更多人的生活。
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和老师,是因为只有努力读书才能得到认可和表扬孩子不论聪明与笨拙,他都是一张白纸,是父母和老师在上面进行书写和涂画。
当孩子每天被父母和老师催促着学习,监督着成绩,他丝毫感觉不到学些的快乐,也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学习,那么他只能把学习的理由放在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上。
当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甚至只是单纯的为了父母开心而学习的时候,那么他的学习真的就是为了,父母和老师。
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明白一切只能自己努力争取弟弟初三毕业的成绩很不理想,他的想法就像问题中的孩子一样,他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也不明白今天的努力会带来明天的什么。
甚至到了高一都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高一寒假的时候我让妈妈把他带到哈尔滨,让他看看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并且感受几个不同档次的旅馆、宾馆、酒店。
回家后我告诉弟弟,我和父母能为他做什么,而剩下的只能依靠他自己去争取,如果他想一直生活的好,并且以后能帮助我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他就必须“强大”自己。
这个方法很有效,弟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了,他知道他的奋斗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以后能够帮助我和父母,我曾开玩笑的说,如果将来你当了哪个城市的市长,也许我可以去你的城市开个小公司。
难道除了学习,孩子就真的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么曾认真的看过一篇文章,出自一个博士母亲的手写,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名校的博士,但是他的孩子却不是学习的材料,她也曾怒发冲冠的对待孩子,也曾责备甚至打骂,她不理解这么优秀的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么笨拙的孩子。但是当她接受一切变得心平气和起来,她发现她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比方说会做饭,家务做的也特别好。
她开始肯定孩子在家庭上的付出,和对父母的关爱,每天都在享受孩子的成长,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孩子变了,变得会主动学习了。
有一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家长们每天对着孩子的学习和成绩无限的“栽花”,让孩子没有了主动性,总是在被督促和监督的情况下去上课去学习,怎么能不让孩子“误解”学习到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总结:我愿意做文章开头里的第二个母亲,他的话将激励孩子的一生,孩子知道他的努力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甚至不是父母,而是更多生活上没有依靠的人,这会成为孩子前进都动力和信念,“督促”着他不停的努力向前。学习靠的永远都不是别人的看管和监督,而是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不一样,肯定他们所有一切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和信念。
小孩不懂事,因为上学读书好好学习是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要求,所以认为是为父母老师学习。有一回暑假,孙子去他父母那里,整个假期不做作业,开学前几天回来赶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他妈妈说没关系,反正老师检查不过来。我告诉他,作业不是为老师做的,认真学习是为自己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会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