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国医大师李济仁,必然会让人想起他的五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孩子相继成为博士生导师,另两个孩子的成就也非凡。具体如下:
长子张其成,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女李艳,是皖南医学院主任医师,是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更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次子李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贴”第十五代传人,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长。
三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也是旅美科学家。
四子李梢,是清华大学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
将五个孩子个个培养成人成才,可见李济仁教育方式有其过人之处。而纵观李济仁对子女从小到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归结起来有六个明显的特质,私以为非常值得所有父母学习和借鉴。
第一个特质:寓教于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李济仁先生从子女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他不会像其他父母一样,逼孩子们背诗学习,而是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每次,他带孩子出去观光旅游,或者在家中玩耍,他总能随时随地捕捉孩子们的兴奋点,并将其和对联、谜语等相关联,引导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潜移默化中爱上古诗词并主动背诵,引导他们对知识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这种玩中学的方式效果好,可也需要智慧,需要悉心观察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状态,可见李济仁先生在子女教育上的用心。
第二个特质:尊重孩子天赋和兴趣,尊重孩子人生路的选择。李济仁先生本身就是国医大师,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如同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有子女在这一领域能超过自己。但是,他也保持着理智,一直坚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教育理念,所以他非常尊重子女的天赋和兴趣,也尊重他们在专业和人生路的所有选择。不过,他和妻子都是学医的,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大多成年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和医学有点关系。
第三个特质:坚持成才之前先成人理念,否则一切皆枉然。李济仁先生的家风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他说,养育儿女,要叫他们做事先做人,成才一定要放在成人之后,否则,孩子不会做人,即便成了才也是枉然。
第四个特质:培养子女自省能力如果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回家哭诉,很多父母大多会心疼孩子,甚至听信孩子的单方言论,在不求证的情况下就替孩子出头。然而,李济仁先生从不这么做,有一回女儿李艳在外面受了委屈,向他诉苦,他听后冷静地让女儿学会客观看待自身遇到的不愉快的事。而这种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学会了凡事先自我反省,而不任自身坏情绪的操控。
第五个特质:鼓励子女探索,不固步自封。本来四子李梢是一名中医,李济仁因看到他的潜质,且一直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国际上大放光彩且被创新传承。于是他鼓励四子李梢放弃当一名中医,而去走中医药科学研究道路。而这也使四子最终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起研究成果被选为“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
第六个特质:万事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前,自己先做好。李济仁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强调,要让子女成才,父母不仅要抚养,还要成为燃灯者。即万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明灯。而他自己一直以来都这么做。要求子女重视学习,自身从不停止对学问的求知。要求子女要忠厚、要怀有医者仁心、要报国效民,于是自己在看到患者实在困难时,就会自掏腰包为患者买药,不忍心患者无药可医。总之,在教育子女上,他从不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言行一致,要求子女的同时,他会自己先做好。
以上就是李济仁先生对子女教育的六个明显特质,在此整理总结,希望对所有父母在教育上有所启发。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在看了李济仁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后,我想起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父母想要孩子成长,很多时候,要先逼着自己成才。就算因为各种因素无法拥有世俗上的成就,但至少以身作则的那份精神,会让孩子去突破自己,成全自己,也最终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一个值得让人骄傲的人。
————————
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以及中小学教育等,如果有困惑,可以关注我。
哈伯特曾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作为当代中医药教学的开创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传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的李济仁不仅医技超常,他膝下的4男1女,有三子相继成为博士生导师,五子皆为才俊,其家庭还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一时成为杏林美谈。
长子张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女李艳——中医科主任,皖南医学院主任医师,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次子李梃——“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长。
三子李标——中国科学院博士、旅美科学家。
四子李梢——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壹
由于工作原因,李济仁不能常陪伴子女左右,但寒暑假回家小聚时,总不忘教育引导孩子。俗话说“严父慈母”,可李济仁教育孩子,却常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李济仁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常常告诫孩子们“几百载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发奋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在他看来,学习是终身不可荒弃的大事。
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总喜欢即兴即景给孩子们讲对联、猜谜语,教他们背诵诗词。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每年春节,他带着孩子们出门拜年的路上,总用半土半洋的普通话唱背诗词,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一路上,欢声笑语,孩子们不仅忽略了路途的遥远,还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又无意学了几首诗词。
长女李艳高考落地后跟着省里的名老中医学医,此后就一直呆在李济仁身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李济仁对女儿同样怀着殷切期望,因此对女儿的学习抓得非常紧,要求女儿每天都要背诵汤头歌、中医歌诀。在李济仁看来,将汤头歌等烂熟于心只是学医的基础,中医四大经典也是学医之人必读之作,因此要求女儿还要熟读并深究其中精髓。
李济仁深知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却从不强势要求孩子应该按照什么道路来走。教育孩子他不失开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总是尊重子女的天赋、兴趣和爱好,适当地加以启发。虽然他并不要求子女一定要学医,但在他和妻子张舜华的言传身教中,五个子女从事职业均与中医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在长期的临床和对中医的研究中,李济仁认为要想让中国在当今时代大放光彩,就不能封闭着传承,必须有所创新,所以一直鼓励子女勇于探索未知,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发展中医。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四子李梢放弃当一名中医,走上了探索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道路。从传统中医转到处理计算机运算,其中困难不言而喻。最初几年,李梢四处碰壁。为支持他能在科学路上走得更远,李济仁把自己常用的800多个有效处方汇集成册,分门别类供李梢参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入选为“2014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今88岁高龄的李济仁闲暇时,仍手不释卷。一次他在书店买回一部《中药大辞典》,回家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翻阅起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怎会不觉读书是一件大事和乐事呢?
贰
曾国藩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财、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做事先做人,养子还要育子,成才与否是其次,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独立不倚、卓然不群的人格。李济仁治家,始终秉承世代相传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结合自家情况,又添了“自强精进、厚德中和”两句。
大凡世上,说得好比做得好的人比比皆是,而李济仁却始终言行一致,不仅如此说,还如此做,而且往往是做到了也不说。“文革”期间,很多病人买不起药,有时看到患实在困难,李济仁甚至会自掏腰包为患者买药。其实,李济仁当时收入不高,且家中子女众多,经济并不宽裕,偶尔一次地自掏腰包对他家庭的经济而言也是十分困难,但他不忍见患者无药医治。
行医数十载,这颗仁心始终不曾改变,也要求子女始终践行“报国效民”“济困扶危”的家规。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工作调动,李济仁举家迁往芜湖,为让老家的病人能就医,也怕外地赶来医治的病人落空,和妻子慎重考虑后,狠下心把年仅17岁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乡。在家训的熏染和父母的嘱托下,年纪大的老人和家庭困难的患者前来就诊时,李梃仍不收诊费,且常年在路边免费供应“药茶”。2009年,李济仁家庭又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无偿捐献自资筹建的医艺馆。
李济仁对人慈善,无论别人怎么对他,从不记仇。不仅自己如此,还让子女凡事多思几过。一次,女儿李艳在外受了委屈,原本想在父亲面前诉诉苦,结果,不仅没得到父亲的安慰,反被父亲教育一通。等她冷静下来,觉得父亲的话不无道理,以后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总先自省一番。
在父辈“仁心济世”言传身教的长期熏陶下,长子张其成也始终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每年都会到各地举办公益讲座。这如此还不够,张其成还于2011年成立张其成国学基金,尽自己之所能,捐赠超过800万元用于国学传播,开办面向少年的公益夏令营、数字图书馆,面向青年学子的国学博士论坛,开办面向全社会精英人士的公益论坛课。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李济仁始终用言行为子女树立起榜样,他认为在子女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不但有抚养的职责,还更应该成为那个燃灯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