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女孩来家里玩,本来挺喜欢她的,但她却偷了你家里的钱,被发现还撒谎不承认,该不该教育她?说实话,如果非亲非故,只是邻居家孩子。还是算了吧,不再欢迎她来家里也不再那么喜欢她就是了。
我以前在村小学附近开过小卖店,平时进进出出的小孩子非常多。有时一下子会拥进几十个孩子买小吃零食。闹哄哄东挑西捡,我一个人根本看不过来。
这过程中,往往便会有一些孩子趁混作乱、偷拿东西。且后来渐渐发现,经常浑水摸鱼多拿偷拿的也就那么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有的看起来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还真的非常招人喜欢的。但发现对方有这种毛病,我就难以再喜欢他了。都是几毛钱的小东西,也没必要告诉人家父母,对这些孩子格外注意留心一些也就是了。毕竟是小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手也是情有可原。没必要上升到道德败坏、品行恶劣的高度。
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偷东西被我发现,我也好言相劝过。还送她一张精美贺卡希望她改过。她也回我一封信,说自己错了,以后一定会改云云。但后来才知道,她这都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不光偷家里的东西,邻居的东西,班上同学的东西她看上的都会偷。她父母也狠揍教训过,但就是恶习难改。她父母都教育不过来,我一个外人又哪来那么大的能量教得好她?劝诫是出于好心本分,但她听不听这我就保证不了了。她依然故我,从此提防着她,不欢迎她再来也就是了。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问题,因为题主所说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训”。
解析通常,如果孩子被逮到偷东西,家长会盛怒,被偷东西的人也会盛怒,在愤怒的控制下,对孩子一顿呵斥甚至打骂也就在所难免。
但其实呵斥和打骂是有两个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失望,希望孩子能改过;另一个方面,则有觉得丢人,恼羞成怒的原因。
孩子必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撒谎是为了逃避责任,但为什么明知错误还要去偷?原因很简单,这个坏习惯给他带来了快乐,满足了他的需求。
教育:快乐替代对待有坏习惯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教育:
步骤一: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偷东西,原因有四个:
想获得被关注的快感:瞧,我不偷东西你们都不会正视我!;
想获得偷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瞧,我多厉害!
想获得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嘿!我可以买我想要的东西了!;
想模仿成人对财政的支配,宣示自己的能力:瞧,我像你们一样!;
步骤二:同理心
当他被发现后,其实他是害怕的,至于内疚则不一定会有。如果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对的,那么她将没有内疚一说。例如她过去在家庭的遭遇,让他认为大家对她不公,那么偷盗则是一个报复行为。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首先给予他的应该是安全感,这样才能走进他的心扉,让他信任你,继而才能有机会改变她。
不妨与她独处一会儿,谈谈心:“我想你现在一定很害怕,害怕我责罚你,也害怕我告诉你的父母,对吗?”
“好了,我相信你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我现在并不打算责罚你,也不打算告诉你的家长,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拿钱想干些什么呢?”
步骤三:推测
根据孩子的回答,观察他的表情、体会他的语气,推测他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这在大人之于孩子之间,并不难判断。
“我一直很喜欢你这个孩子,因为你...(某些孩子确实存在的品质),但你现在明显对我撒谎了,我希望你对我讲真话,说不定我能帮帮你”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说,不妨用猜测,把步骤里的四个原因,逐一向孩子说出,当你猜对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是不会骗人的。
他只是需要一个理解他的人,需要一个真心愿意帮助他的人,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
步骤四:引导
孩子的错误行为,源自于他的认知错误。
无论是何种原因,他只是用自己所知道的,并且过去已经实践成功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孩子是无知的,同时也是可怜的:一个9岁的孩子,需要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他的内心是有多孤独。
在理解她对偷盗行为的心理动机之后,那份动机其实很单纯,只是方式错误,所以引导他,告诉他可通过怎么样的正确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例如,他想被关注(毫无疑问前面的步骤已经给予了她关注,但他需要的更多的是家人的关注),那么我们可以建议他和父母说出他的需要,可以建议他为家里做做家务,来获得正向的关注;
步骤五:实践
很多人对孩子的引导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仅仅做到引导,这难免就陷入了“按我说的做”的局限里面。
不论习惯好坏,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要用新的习惯去替代旧习惯是存在困难的,人是有惰性的,这同样是孩子所面对的。
带上孩子,与他一起实践所建议的正向的方式,帮助他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并让他体会到新的方式同样能给他带来相同,甚至超越偷盗的快乐。是为快乐替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