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只有能力,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一定要带孩子去打工的地方上学,这一方面能更好管理的孩子,把孩子留到家里让爷奶带,第一耽误了孩子学习,第二疏远了父子的感情,第三爷奶带的孩子今后父母难管理。所以说只要有条件一定要让孩子跟父母去城市上学,现在农民工上学在城市也不用上私立学校。谢诚邀!
作为孩子的家长,自己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两口子的时间分布,来确定孩子是否留守还是带在身边。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留守家中由老人代管,送私立学校,肯定有一定的不良习气,对孩子的成长虽然能够得以锻炼,可是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将会收到不同的影响。将来以后,你们会后悔莫及,当然,什么事情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带在身边,家长也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会放荡不羁,这也是一个麻烦事,好歹见面机会增多,总有教育孩子时间。
总之,正反两方面,利弊去衡量,只要孩子好、懂事、喜欢学习,放到哪都放心,就怕孩子学坏,真是头疼的事情。慎重对待,教育孩子有时候比挣钱更重要;可是没钱也无法正常教育孩子,什么事都是在矛盾中产生,又是在矛盾中悟醒。
留守儿童,孩子是学习重要还是身心重要?
我借此给朋友们讲一讲我曾获得政府资助的、以留守儿童与随迁儿童为主题的长篇儿童三部曲小说。
小说中写有两个留守儿童后来借政府政策之好,随父母迁入城里学校学习的孩子,其中的女孩子叫碗儿,因为在老家时与同伴一起相互取暖、帮助,共同成长,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很快适应了生活、学习环境与城里的落差,很快融入了新的学校,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同与接纳,显得及为健康阳光,人见人爱,甚至成为城里的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同为留守儿童随迁入城的另一个同学曹一与碗儿入城后的学习状况就完全不同。
这个人物是以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为原型创作的。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几乎将现实中的原型照样刻画了这个形象。
曹一在乡下条件极有限的乡村学校里,成绩永远是第一,像万里长城一样永不倒,深得全校包括校长在内的老师们的欣赏与喜欢,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的天才,而他也将自己视为野鸭群里的小天鹅,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然而,在偏僻的小小的山村小学里的学霸,到了城里,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加上进城前,原来的老师千叮咛万叮咛,要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要落后于城里的孩子,可考试时他就是获不了第一,于是,自卑的阴影越来越大,越来越浓,以至于将自己完全笼罩,至于自闭,拿着不理想的试卷坐在教室一动不动地发呆,连晚上也不回家,最后,由班里的第一名给老师出了主意,在自己的试卷上以鸡蛋里挑骨头的眼光云找出可扣可不扣分的地方,硬生生将自己的成绩降了几大分,让曹一的分数位居第一,这才让他缓过气来。
我再强调一次,这个形象是我教过的学生为原型的,几乎原版搬到小说里来的。
虽然这是个很极端的个例,但也相当有典型性。他只能听表扬,只能让老师将眼光关注到他一个人身上,他心中只有分数。有一次,我想纠正他不太整洁的书写,我还刚开口,就见他的脸上的肌肉在颤抖,我们只好大眼瞪小眼(注:他大眼,我小眼)。之后,因为分文理班,我没有将他教毕业,但在我心中,我一直担心他记挂着他,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他会成一个能适应社会,能够与人正常沟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用其心尽其职的人吗?很遗憾,我没有继续追踪他后来的成长情况。但愿他如其他孩子一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健康而阳光的心灵,成为不但成绩优秀,更是德才兼备的出色人才。
再补充一句,曹一的那段悲剧经历,自然很大程度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但是,过于看中成绩而偏爱他、袒护他的学校老师未必能推脱责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