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德。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把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科学挖掘开发感恩教育的素材,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感恩教育。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感恩为主题,设计组织开展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教育活动。
三是举行感恩教育演讲等比赛。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全校组织,让学生自己写稿子,举行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活动。让学生在演讲比赛中接受教育。
四开展争做感恩好孩子实践活动。指导要求学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鞋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干家务活,为父母洗衣服、洗脚等,并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感恩的习惯与品质。
感恩是不需要教育的,更准确的说:感恩是不应该通过生硬的有形形式去专门“教育”孩子的!
当我们在质疑孩子不懂感恩的时候,问问自己: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吗?我日常的言行潜移默化告诉孩子什么叫感恩了吗?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感恩本是渗透在中国文化血液里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但很悲哀,正如郭德纲所言:现在连“你好”“谢谢”“对不起”都要老师一句句去教!
不懂感恩,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我的问题;感恩教育切忌生硬,应该就在家长、老师日常的一言一行里。
(图自网络)
大家对于学校的感恩教育有何看法?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题记:不要将感恩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感恩教育”在小学可以开展。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
首先,说说教育。在我们国家,只要一项事物作为了“教育”的内容,往往都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会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
感恩,是靠用心去体会,是心与心交流的结果,是人性本来就有的。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这个“人性”,靠流于形式的教育是很难找回来的。
那为什么我又认为在小学有必要呢?
人的价值观在六岁左右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按道理来说,感恩教育应该是父母最重要工作之一。
但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学校以外的影响比较少。学校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起到“增强”(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好的)和“纠正”(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不够的)的作用。
其次,为什么我主张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呢?一是因为初高中学生学业重,整天搞流于形式的教育不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反感与排斥。
另一方面,初中开始,学生的价值观趋于稳定,人生观开始形成。此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感恩”这种素质教育,单单凭形式教育对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要注重的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身教”。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并且时时要求,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几篇慷慨激昂的作文和报告上,也不是体现在一台载歌载舞的感恩晚会上。
最后,说说我对“感恩教育”的看法。感恩,首先是“感”。什么是“感”?先是“感受”,然后是“感动”,最后是“感恩图报”。
所以,我们要先教孩子去“感受”别人,包括别人的喜悦、痛苦与付出。这些都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教的。
而现在的孩子被教成了什么样呢?别人喜悦就嫉妒,别人痛苦就偷乐,别人付出就觉得是应该的。
这样的孩子,送到小学受“感恩教育”,本来还有一点希望恢复一些人性。但如果家长不知道配合,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一套,回到家家长教的又是一套,你让孩子怎么能学会“感受”别人?更遑论感恩了。
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悦、痛苦,慢慢就能感受到别人的付出。这样才能为别人而“感动”。
但大部分家长跟着社会,随波逐流,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却难以看到别人的付出。面对老师,也只有抱怨、指责和谩骂。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就体现在行为上。你让学校怎么教他们“感恩”?
没有“感受”,不会“感动”,你让孩子们怎么会有“感恩之心”?怎么可能“感恩图报”?
能将老师的错记二十年的大有人在,能记住老师谆谆教诲传业授道的有几人?
应该接受感恩教育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朋友阅读!??
感恩教育的意义何在?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他人和社会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重要内容之一。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需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传承影响了几代中华儿女。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学校教育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立什么德?做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用行动去回答的人生课题。
感恩教育中存在不足在现实实践中,中小学在开展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活动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对感恩教育认识不到位,教育内容被人为的窄化,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家庭中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淡漠,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利学生感恩情感行为的因素等。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感恩教育过分重视形式,追求广告、“吸引眼球”的效应,忽视实际效果。
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重形式本不可厚非,但过分追求教育形式,为了形式而“形式”,忽视教育的实效性,就值得反思了。
感恩教育要注重实效如何使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与体现教育的真实性、科学性、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心课题。
感恩教育,学校要提高认识。学校要正确认识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做人、做好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纳入并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渗透贯通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
感恩教育,学校要丰富教育内容。有克服和改变一些学校感恩教育人为窄化内容的做法,避免感恩教育就是感恩父母的现象。要以科学、发展、全面的思维,确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应有内容及范围。要使学生知晓,作为一个生存于社会中的人,需要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自然界的共滋之恩。
感恩教育,学校要构建教育的科学的机制。构建形成感恩教育的科学机制,是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明确感恩教育的目标,确定感恩教育的内容,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规律,创造性地构建课程课堂融入教学机制,主题专题教育的活动机制,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机制,学校文化融合浸润的机制,使感恩教育实现有计划、有要求、有活动、有环境、有效果。
感恩教育,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社会联手合作。学校要在感恩教育中发挥主导、指导等重要功能,要注重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接待日、家长学校、学生家庭表现记录表等形式载体,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感恩,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实践体验成场域。学校要与社区、社会相关机构经常联系,争取社区、社会有关机构参与、配合学校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要树立榜样,强化考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品德发展的规律特点,学校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图书,用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先仁志士人的榜样激励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当代社会个行业涌现的先进模范、感动中国的人物,感染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感恩人士的故事教育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应把感恩教育列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综合素质评价朝中,加强对学生感恩言行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总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使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势与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及感人、感动的真实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在坚持、经常、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和效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