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小孩子如果不培养,她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很多东西就是需要大人给他灌输,引导和培养。
语言的学习其实没有多大技巧,就是需要建立语言环境,你可以带他去英语角见见世面,或者给他报个线上英语,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能和小朋友或者老师交流的那种,一旦敢说了,什么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不要说孩子有没有兴趣,不要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兴趣都是强制培养出来的,规定出来的,李云迪、周杰伦哪个小时候是对钢琴有兴趣的呢,不都是家长强制练出来的?
希望我的个人看法对您有帮助。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本人是英语老师,或许能给您一些借鉴。先给出答案:英语枯燥,培养兴趣不容易,培养习惯和方法才是正解。详情如下:
第一,您的孩子已经四年级了,如果按照全国大多数地方接触英语的时间,您家孩子应该至少接触英语一年多了,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上英语,并且没有接触良好的英语学习方式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英语学习要想有趣是非常困难,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儿充满趣味的事情,所以与其直接说爱上英语,不如先说怎么能不讨厌英语更合理。四年级已经学习基本英语字母读音和写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英语句型和简单的一些语法知识了。那不如就从已经学习的知识入手,搭建一个现有知识点的框架,给孩子看到简单明了的主干知识,先让孩子明白已学知识并没有太复杂
第三,男生普遍不喜欢背单词、背课文。那就把课文拆分成若干个句型。您也可以辛苦一下每日早晚和孩子进行几对课文对话的练习,久而久之自然能够熟能生巧。再有就是不喜欢英语但是并不妨碍孩子接触与英语有关的乐子,比如英文动画和歌曲
最后我想说的是英语会伴随孩子成长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妨把学习英语当然了解一个人、在枯燥的人也是有亮点的,同时要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保持下去必能有所收获。回答完毕,希望我的答案能给您一些帮助。
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
个人认为兴趣培养要看是哪一类型,如果是知识文化方面,建议从阅读开始,这真的是非常重要。如果是艺术类,比如音乐,则从多听和简单的演奏开始较好!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应是多样的。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一篇优美、生动的文章或一首情浓意深的诗歌,上课后,要么老师范读一遍,要么指名学生读一遍,要么学生一窝蜂读一阵。接着就是:或问答式的一竿子到底,或咬文爵字式的没完没了的品味赏析,或让前后桌学生面对面七嘴八舌一番,这还不够,有的老师还要提出一些与本文联系不大的问题,让学生随意探究,或让学生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拓展,“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仿佛不如此就不是新课改,就不是素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学生收获颇多,或许学生跟着感觉走,激情一会儿,热闹一阵。其实一堂课,老师能让学生在某一方面得以训练,得以展示即可,未必面面俱到。如果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适合朗读或诵读,我们不妨指导着让学生去读,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读。老师可问学生读懂了吗?用怎样的语调或语气去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哪些地方能读得如沐春风,哪些地方能读得如溪流淙淙,哪些地方能读得如临大海,哪些地方能读得如登高山,哪些地方能读得让人心花怒放,哪些地方能读得让人义愤填膺,哪些地方能读得让人潸然泪下------当然,读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而老师点拨的目的是为激起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因此,老师的点拨要适可而止。
为什么不让学生读呢?老师怕人说一节课尽是读,没讲啥内容,怕人说教法单调,没有创新,与新课改格格不入等。熟不知语感是在朗读中培养的,含义是在诵读中领悟的,意境是在品读中再现的。要让学生自己读出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读出苏轼的超脱、陆游的忧愤,读出秋瑾的雄心、毛泽东的气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设身处地的读。要用轻松欢快的语气读出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要用舒缓深沉的吟诵读出余光中对故土的眷恋情愫,要用热情高昂的语调读出白杨树挺拔高大的形象,读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力争上游的精神。
读是这样,写也如此。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有中心,有条理。就记叙文而言,还要写出真情实感,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就是生活,细节就是生命,细节就是艺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有限的,艺术是无止境的。小草的一次荣枯,小鸟的一次鸣叫,小兔的一次跳跃;人的饮食起居,人的言谈举止,人的喜怒哀乐------每时每刻都是细节。生活正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生命也是如此。没有细节也就没有生活,也就没有生命。能用手中的笔将生活中的细节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就是艺术。请看鲁迅《风筝》中的片段:“------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弟)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的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片段中的“张着小嘴”“呆看”“惊呼”“跳跃”是对他(小弟)看风筝时神态、动态的描写,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他喜爱风筝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如痴如醉的程度。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再请看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嗉囊装满后,它(蝈蝈)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以上是对蝈蝈动作、神态的描写,这一细节活画出蝈蝈吃饱后心满意足、悠闲自得的情态。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小猫吃饱后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 一些学生的文章,类似以上的细节却为数不多。一写起自己的父母,不是“又增添了白发、皱纹”,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留心,也没仔细观察,更不会细致的描写父母头发的样子怎样,润色怎样?以及父母劳作时的动作、神情和汗湿衣衫的情景,乃至父母身上的气味------不是空喊几句豪言壮语,就是流着泪无病呻吟;不是模仿几句似曾相似的比喻句,就是抒发几句感激、崇敬之情。
其实,生活中能触动你我心灵的细节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如我们星期天到家时,父母是怎样的问候,离家时父母又是怎样的嘱咐,受委屈时父母又是怎样的安慰?还有,上课时老师对你回答问题后,是怎样的微笑、颔首;而对你做小动作时,又是怎样的注视、蹙眉。想一想,以上父母、师长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包含了多少无言的亲情和关爱。还有你到家时,小狗是怎样的摇尾亲昵,小猫是怎样的起身叫唤。还有刮风时,小树是怎样的摇晃,树叶是怎样的飘落;下雨时,麻雀是怎样的避雨,蜗牛是怎样的爬行------如果学生能用心写出这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文章会不感人吗?
总之,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读写的过程中激发并培养学生读写的情趣,读能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写能写得细腻入微,栩栩如生。学生读写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