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我想知道在安阳如果不上幼儿园,可以直接上小学吗?

可以,只要到入学年龄就必须上。适龄不上第二年会很麻烦,需要开具证明。所以你不用担心学校不让你上。就是不知孩子直接接受小学教育是否受得了纪律的约束。毕竟学前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提前融入大集体大环境,让孩子有一定的约束力。

好像上小学都要幼儿园发的学籍卡,但是这个卡应该是幼儿园都有的,可操作性比较大,没有的话应该也是可以上的

怎样理解《易经》中“乾”的字义?

就《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之“乾”字的字义:

乾指北斗星,北斗星是天的枢纽,象征天体,因此说“乾”是天,乾卦也排在六十四卦首位。

同时,“乾”表示太阳放出的光气舒展的形态;在构成宇宙阳阴二元中,阳具备创造的活力的本质,阳气构成了宇宙大部分,而且最大的就是天;所以,阳的符号用“一”重叠成“三”,命名为“乾”它的意思就是指天。

然后,再用两个“三”上下重叠,构成乾卦,以象征复杂的天道变化。

乾卦上下都用“三”,也象征最纯粹的阳和最高的位置,并以此强调天体的形态永恒不变。

乾为天,玄青,为阳气,为动,为公,为园,为龙,为牡马,为升,爻数九,卦数二十七,五十又四大衍之数,为刚行健。光明正大之事。立干为阳,见影为阴。乾为天自强不息。

越来越没年味,春节会不会慢慢变成单纯得只是一个假期?

现在城里过年,都不让放烟花了,以后小孩对过年的回忆少了许多乐趣,都沉浸在手机平板里了

小时候觉得过年?很开心,现在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童真了,便觉得没有年味了。

小孩子依然觉得过年?很开心,不信你可以问下[笑哭],春节依然有年味,只是每个人心境不同而已了……

安禄山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安史之乱十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

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

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

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

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

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

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

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

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

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

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

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

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

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

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

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

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

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

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

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

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

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

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

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

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

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

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

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

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

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

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

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

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兵十五万开启了近十年的乱世。安禄山和普通起义不同,安禄山并非揭竿而起,而是为了推翻唐帝国,获取更大的权力和财富。

在很早之前,安禄山就加入了军队,而当时他只是幽州节度使手下大头兵,安禄山没有背景、没有门路,但其有头脑有能力,不久之后他就凭借军功步步高升,直至升至三镇节度使。

虽说安禄山是个反叛者,但他走的路很扎实,不论是带兵或是经营权术,罕有人是他的对手。如此悍将带的兵,自然不会差。纵观历史长河,很多情况下,边防大将并非死于敌手,而是死于朝中小人之手。

对此安禄山有着十分清晰的头脑,他借助军功高升,随即见到了唐玄宗,他千方百计讨得皇帝欢心,讨得杨贵妃欢心,这样他就有了坚实的后盾。所以,安禄山对中央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以唐玄宗对他的宠信,几乎也没有人动得了他。

在唐玄宗的宠信下,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他的皇帝梦,他将军队训练成了私军,只听他一人的号令,那些将领对他是言听计从,有了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在多年的经营下,安禄山的这支部队战力很强,对外可以平定外族,对内就是一头凶恶的贪狼。在很长时间内,唐军都无法和叛军正面抗衡,就算郭子仪、李光弼,也需要凭坚城做倚仗,才能逐步剿灭叛军。

安禄山有如此强悍的军队,为何十年就被平定了?

一、唐玄宗错误决策,导致潼关丢失

之所以安禄山能起兵造反,掀起滔天巨浪,跟唐玄宗的纵容分不开关系。安禄山打仗很牛,唐玄宗认为其忠心不二,就算有很多人说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迹象,唐玄宗一律不予理会。面对安禄山的要求,唐玄宗全部批准,甚至破例给了他大量空白委任状,让他随意填写官职。

史料记载“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兼三道节度,进奏无不允。”

直到安禄山真的起了兵,唐玄宗才不得不承认事实,派兵去抵抗,而此时已经有些晚了。事实上,唐玄宗早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在他内心,他不想承认,也不想负责。

唐廷首先派出的将领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两人经验丰富,如果使用得当,足以保住关中。然而,由于安禄山的进攻锋锐难挡,唐军被迫后撤,封常清、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请示,就退到了潼关。

战争每每到了关键时刻,那个小人必定会出场,此时出场的就是宦官边令诚,这位宦官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因为之前曾向高仙芝索贿无果,就恨上了高仙芝。

在唐玄宗面前,边令诚诬陷封常清、高仙芝无故丧失大量领地,盗减军粮。晚年的唐玄宗比较糊涂,就听了边令诚的谗言,斩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随即唐玄宗命哥舒翰担任潼关守将,哥舒翰同样是一代名将,很清楚封常清、高仙芝被杀的缘由,但他也真的无可奈何,步了前两位后尘。哥舒翰面对的则是小人杨国忠,而在此之前哥舒翰和杨国忠就有矛盾。

为了杀了哥舒翰,杨国忠将国家利益抛之脑后,强制要求哥舒翰出潼关,和叛军决一死战。前文说过,叛军强大,唐军不是对手,只要守好潼关,加上叛军不得人心,时间一长,必定会军心涣散,那是才是出击的好时机。

可是皇帝不听哥舒翰的,只听杨国忠的,他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敌,不出所料,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在灵宝几乎全军覆没,潼关被叛军攻克,随后长安也成了叛军的囊中之物。

二、唐肃宗战略决策错误,延长了平叛时间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那么叛军必定占不到丝毫便宜,但在唐玄宗的错误指挥下,在小人的谗言下,害死了诸位大将,也让唐军节节败退,剿灭叛军的时间也只能拉长。

唐玄宗逃亡巴蜀,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李亨在乱世即位,从新确立了李唐的权威,组织兵马抵挡叛军,着手收复长安和洛阳。

李亨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对叛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围剿,但在巨大的功业面前,李亨也犯了错误。李亨的头号谋士李泌,曾经帮李亨制定过平叛决策,如果命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史思明不敢离开范阳,安守忠不敢离开长安,随后直捣敌军老巢范阳,便可以迅速解决叛乱。

李泌分析得通透,但李亨急功近利,并没有采用,李亨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但也给了范阳的史思明喘息的机会,从而拉长了叛乱的时间。

三、叛军首领经常更换,内斗频繁

伪燕政权一共存在了八年,一共四任皇帝,这更换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领导层的频繁更换,只能加快伪燕政权的瓦解速度,没有一丝好处。

安禄山、史思明是叛军的顶梁柱,如果安禄山一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那么唐廷的麻烦就大了。好在安禄山在起兵不久,身体就每况愈下,身患重病,连眼睛都瞎了,就算安庆绪不杀他,安禄山也活不长久。

叛军打仗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他们为了就是利益,安禄山在的时候足以控制他们,但安禄山一死,安庆绪明显没有那个能力,这就给了唐军翻盘的机会。

就连史思明也看不上安庆绪,于是叛军中就开始搞分裂,随即史思明趁机杀掉了安庆绪,自己当上了伪燕的第三任皇帝。史思明很能打,手下兵力精锐,但同样有很多人不服他,一年后,史朝义重演了安禄山的一幕,将老爹史思明也给干掉了。

循环往复,父子相残,而且是在这么多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这么来回折腾,将叛军的实力折腾没了,士气也没了,覆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如果叛军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大家众志成城,是很有可能推翻唐王朝的统治的,但在不停的内斗和争权夺利中,他们丧失了机会,便难以成就大业。

参考资料:《旧唐书·列传一百五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哪些?

我想知道在安阳如果不上幼儿园,可以直接上小学吗?

幼儿园室内的亲子游戏有哪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