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在昨日的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改革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着眼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从成渝战略互动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扩大城市辐射力的切入点,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50%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那么成都将如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会上提出,成都将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还将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将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目前,“成都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仅为15%,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成都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将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还将鼓励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有序推动占用要素资源较多的企业建立总部,把生产基地逐渐向潜在市场转移,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腾出资源空间。成都还将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产业“裂变—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深刻改变了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成都将研究政策支持企业专业化分工和服务性外包,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跨界服务、融合发展。
成都中心城区扩大!郫都新都温江龙泉……也是中心城了
传统意义上的成都中心城区,主要是指五城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加高新区,现在这个格局即将被打破。今日上午举行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我市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这意味着,郫都、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等原属二圈层的行政区也属于成都中心城区了。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产业过度集中必然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为此,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2022年成都22个区(市)县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
从今年起未来三年内,我市每年将新增2000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昨日,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昌干透露,目前正在赶制样车,60台样车预计8月底会到位。
据了解,该集团正通过大数据,打造智能调度平台。该平台最大的特色是关注乘客的时间点,即从什么时间上车,数据生成后可与地铁对接,作为公交车到站后接驳地铁的时间标准。
“比如地铁快到站了,有些地铁站点外宽敞的,公交可以多停一会儿,特别是早晚高峰,乘客一出站点就可以坐上公交车。”他认为,这可以让市民感受到“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共享单车”缜密、零换乘的完整供给链条,切身感受到作为成都市民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满意度。
对于中心城区的范围拓展到原二圈层的区域,王昌干透露,接下来将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如何铺开公交线网,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便捷的公共交通。
产业发展大会上还透露,成都将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成都将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600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到2045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2450公里,线网密度达到东京水平。
强化高快速路网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到2022年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2700公里,构建“东进”区域“5纵14横”高快速路网体系,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经济区2小时交通圈。
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先公建后产业”原则,围绕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总体规模,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
成都就是一个发展中城市,没有一线城市牛,但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近年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7年1.38万亿的GDP总量也让许多兄弟城市为之侧目。当然形成这一“定势”除了国家四川省给出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还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成都目前大力发展电子软件信息产业,预计在2020年建成生态圈,打造“数字经济”,侧重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进多家互联网公司,对于城市便捷性提升,而成都的软件产业目前更是后来居上。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依托国家众多产业研究中心,对东部新城和南拓地区加大投入对“高端装备”“航空器材”“能源汽车”“生物科技”等“国之核心产业”进行升级打造。
成都另一方面注重提升人居环境,对于“一心”龙泉山森林公园、依托空间“龙门山”对于“西控”地区的温江、郫都等地合理规划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绿色环保,打造成都中央的绿色屏障。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就是成都交通打造西南地区综合性枢纽,把地铁建设推向高潮,完善各区域地铁出行,同时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环路”发展提高各区域联系和畅达性,以及对于东南西北火车站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西南高铁”枢纽,让西部与东部、北部、南部城市的交流方便快捷。同时开放自贸区、中央商务区,增强西南地区航空物流枢纽。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目前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主,努力打造提升宜居田园城市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城市,任重道远,现在没有多牛,只有迎头赶上发展时机,才能走的更远。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大内密探达康,欢迎关注转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