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买房是2004年,30.5万购买,贷款22万,贷款18年,85折利率,2009年利率调整为7折,2018年12月份提前结清。
2004年我妹妹打算买房,去看房,我觉得我也该买套房子了,是啊,当年房价便宜,买房就是这么朴实的理由,因为买房压力不是很大的,几万元就可以买房了。
刚开始打算和妹妹一起买房,买一套大房子的,一家人住一起,当时看了一套下渡路柏蕙花园二期一手楼,120平方米,毛坯房,5000元左右一个平方米,电梯楼顶楼,15楼,发展商的保留单位。
其实蛮有兴趣的购买,当时是2004年4月份,我们问能否优惠一些,售楼部的小哥哥说不可以,但是小哥哥给我们一个提示,过几天就是五一了, 五一期间可能会有优惠的。
我们就去继续去看房了,结果又看中一套房子,珠江广场一线江景(一条线的江景),这个小区比较气派,稍微贵一些,于是就打算放弃第一套,就购买这套房子了。
这时第一套的小哥哥还给我们电话了,说发展商同意我们的价格了,我当时接的电话,说你迟到了,我们打算购买另外一套房子了。
不过忘记了为何没购买第二套,我记得第二套看房的时候,我和中介有一个对话,印象很深刻。
我问,你一直说房价一定会涨,那么你会买房吗?!
中介沉默了一会儿,看着远方说,其实我也不敢买,我也不知道房价会不会涨!
请注意,这是2004年,广州房价没有启动,甚至从1997年开始,广州房价一路微跌,一直跌到2003年,2004年的非典期间房价才企稳,所以我买房的时候其实算是最低价的时候了。
后来我和我妹妹的看房也分开了,她去看郊区了,我依然看市区,因为我当时的女友是中大在校学生啊,所以依然看中大周边的房子。
我看中了第三套房子,电梯房,面积60多个平方米,属于地铁上盖,23万,我觉得这个价格值,于是向中介支付了5000元诚意金,让中介约业主过来签约(我没有谈价,直接接受了开价),不过奇怪的是,本来每天给我电话的中介从此不再给我电话了,反而我催他赶紧约业主签约。
过来一周,中介告诉我业主不卖了(后来咨询别的中介这套房子是否在售,其他中介告诉我24万卖掉了,真假难辨),也没有办法,中介退还5000诚意金给我了。这件事情让我对中介比较失望,我觉得也许中介或者业主将我当做备胎了,如果有人出更高价格出售,那就卖给其他买家,如果没有人购买,那么我就必须购买了,因为我支付了诚意金了,不买诚意金可能会被没收了。
继续看房的时候,在广州日报看到了一套房子,写的是新港西路,地铁上盖,100平方,32万(我记性不错吧,居然还记得15年前的广告词)。我咨询中介知道这套房子吗?
过了两天,中介告诉我找到业主了,我问中介能否优惠一些,比如30万,中介谈了一下价格,说业主让步了,于是约业主见面,最后业主要求30.5万,我说30万,但是业主不肯让步,我也接受了,这是2004年年底了。
当时我还咨询业主能否加装电梯,业主说不可能的,因为部分业主抵制加装电梯,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无法安装电梯,业主还说,如果加装了,你可以将房子卖给我。话说这套房子在2017年也终于安装了电梯,我付了8.5万加装费,不容易啊。
后来知道这套房子建筑面积是100.45平方米,套内面积89平方米,楼梯楼7楼,一梯两户,南北对流,从房子走到地铁站大概3分钟即可,算是交通很便利了,中介费则是3%。第一次买房,根本不懂学位的问题,故而丝毫没有考虑学位如何,后来发现这套房子的学位不咋样,当年没有丰富的网络去学习参考,现在买房透明多了。
申请贷款的时候,银行问了几个问题,不过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啥是公积金,所以申请的是纯商业,也不知道利率多少(后来我推算出是85折)。楼龄12年,故而只能申请18年(当时的政策楼龄加贷款年限不能超过30年)。评估值是33万多,所以可以申请22万。考虑到当时的利率处于上升通道,我选择了等额本金,这样子趁利息低,还多一些。
回头想想,我貌似没有去房产交易登记中心,可能当时流行委托中介办理相关业务的(所以当时很容易吃差价),但是我也没有去公证处委托,估计是中介让我签了一大堆资料,稀里糊涂的授权中介了。
随后2005年5月7号放款了,我记得当时放款后央行宣布提高了利率,银行居然将放款收回去了,重新放款了,这样子我就执行新的利率,至今我也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操作。惭愧!
2009年的时候,银行主动将存量的房贷全部利率调整为7折,每个月可以节省100多元利息,挺开心的。
2018年12月份,我尚欠6万多的本金,我结清了全部的贷款,然后找银行申请一笔经营贷,银行放款给我250万,这样子分析,我的房子现在的价值是358万左右,不过这个评估是银行的系统评估值,比较保守一些,如果找市场的评估可能400万了。
好吧,大概来说2004年花费30.5万购买的房子变成了2018年大约400万,耗时14年,约升值13倍。如果纯粹看评估值,则是升值了10多倍。
我们家没故事,倒是姨妈家里很神奇。
表哥第一套房2008年买的,买在武汉。当时是姨妈陪她朋友去看房,那个楼盘在武昌中北路一带,不在大路上,不通公交车,附近没医院,也没商圈,门口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去的头天下了雨,姨妈和她朋友就是一脚泥一脚水的走进售楼部里面。
那个阿姨当场想走,觉得这个开发商太差劲了,这个楼盘也没有潜力,在这种犄角旮旯的地方,出门都不方便。姨妈用中国人的万能句式“来都来了”安慰她半天,才勉强跟着售楼小姐走了一圈。到最后,阿姨没看上,姨妈倒是看上了。
主要是便宜啊,只卖4300。当时在汉口古田三路那一带,相当于二环外快三环了,因为靠在轻轨边,交通算方便,房价已经是五千多。而中北路这一带,从武汉地图上看,相当于在二环边,地理位置比古田三路好了很多。姨妈坚信,城市是不断在发展的,虽然现在不说轻轨,连公交都没有,但是从绝对位置上来说,这一块肯定有潜力。
姨妈当场就决定买一套115平左右的三室。总价五十万不到,用她儿子的名字买,首付两成,相当于十万块买了一套房,当时贷款利率还能七折,每个月还款两千多。不过觉得划算的只有姨妈一个,表哥和姨夫都觉得太夸张,当时表哥工资也才两千多,拿全部工资去还贷款,只能吃爹妈喝爹妈的了。
家里亲戚也都说姨妈中邪了,跑到武昌去买房(因为我家亲戚都住汉口,老汉口人,多多少少是有点瞧不上武昌吧。我倒是觉得武昌挺好的,尤其是光谷一带。)。不得不佩服姨妈,这次真是做了超级正确的决定。这十几年的变化发展,让所有人都从嘲笑变成羡慕。
姨妈家其实不富裕,她后来总说,当时要是有个30万,肯定买两套!能够有勇气拿出家里一大半存款,去买大家都不看好的房子,姨妈真的很勇敢。
现在这套房附近,通了地铁,修了繁华的楚河汉街商圈,福星城商圈,家里买了车以后,发现离中南医院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也很近,离东湖风景区也很近。关键是表哥的工资早就翻了几倍,现在两千多的贷款对他来说毫无压力了。
我觉得姨妈给我们所有亲戚都上了一堂很生动的哲学课,课题就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城市会发展,人也会成长,这个房子在二环边的位置是不会变的,周围只会越来越好。而表哥当时刚工作,人上进肯努力,工资也会越来越高。
这房子如果现在卖掉的话,应该可以卖到两万多一平吧。不过这是姨妈人生的高光,估计她是不会卖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