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孩子学习成绩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有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让孩子走的更远,获得学历更高,将来走向社会后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更强。因此,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都会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保障,如选择好的学校,报课外辅导班,或请家教,一切都为孩子能拥有好的学业成绩。
但是在学业这条路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会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很难考出好的学习成绩。那么素质教育是如何影响考试成绩的呢?下面我根据题主所提供的数据统计图来分析一下。
气质魅力与考试的关系,被家长关注的最少,仅占13.5%,但这项素质却非常重要。在很多中国家长眼里,基本上很少去关注孩子的气质魅力,因为对家长们来说,压根就不懂得何为气质魅力。大家都看到外国电影,也听说过贵族精神吧?其实主要就是讲人的气质。透过一个人外在形像,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非常注意仪容仪表;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修养;透一个人社交表现,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具有较好的人脉,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可以说一个孩子的气质表现,决定着其是否有很强的自信,自信的孩子在考试中绝对不会怯场,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技能培养与考试的关系,被家长关注排名次之,仅占17.5%,这项素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孩子动手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是一个覆盖面很大的专业名词,包括基本生活技能的水平,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决策、执行的能力等。技能培养作为非常重要的素质内容,却被绝大多数家长忽视了。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考试中成绩总是平平,很难突破,恰是平时没有得到技能培养的全面培养。缺乏技能培养的孩子,常表现为动手能力差,思维拓展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而这些很容易在考试当中出现浅表性思维特点,对一些有难度的题无从下手,结果白白丢分。
价值观培养与考试的关系,被家长关注排名倒数第三,仅占18.4%,价值观有问题的孩子往往缺乏上进心,反映在考试中既对考试成绩持无所谓态度。这些年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和不同年龄的孩子,结果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三观”不正,他们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如一个拜金思想严重的家长,往往会让孩子也模仿父母,极容易把学业成绩当成是交换条件,考好了家长就需要给其奖励,如果不奖励就会闹情绪。还有一些女孩子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现在学习成绩再好,不如将来嫁一个有钱的男人,结果就不把学习当回事,只为混日子。可以说,错误的价值观极容易使一个孩子在学业上不思进取,甚至早早走向社会。
再看排名倒数第5的知识积累,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果只能靠从课堂上学知识,导致知识面狭窄。为什么现在作为母语的语文,成了很多学生最头痛的学科,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是阅读领域过于单一,导致综合知识积累过少。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阅读积累才仅是第一步,学习语文还要会应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和写作两项内容,成了很多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写出的作文大都模式化,缺少独立思考的精神与灵魂。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学物理和化学,也暴露出知识积累太少,导致孩子们理科思维能力太弱,因此说,知识积累的少,必然会影响考试成绩。
结束语:还有其他素质项目,在这里就不逐一展开分析了,通过素质调查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没有充分重视,结果导致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普遍综合素质偏低。结果才会衍生出诸多家校矛盾,亲子矛盾,社会矛盾。到目前为止,素质教育仍然处于一个空谈的阶段,只有极少数家长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期达到全面教育培养自己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恰好我对成人和孩子都有研究。我是一名领导学教授兼教育学者,专注这两个领域二十多年,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
教育孩子,应当以成年后的状态为着眼点
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不是十八岁考上什么大学,而是成年以后的状态!
一个优秀的成年人,必须首先做好普通人。也就是说,他懂得常情常理常识,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校内功课成绩好,更容易获得一技之长。但是,一技之长不一定和校内功课相关,例如手艺活。
普通人之上,优秀者必须具备五项素质:自我驱动、坚韧不拔、精力充沛、凝聚他人、战略视野。
能力出类拔萃的人,可能对社会有大贡献,也可能有大破坏。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针,不仅是决定一个人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的分水岭,还涉及对人生、幸福、财富、人际关系等的理解。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在拙作《塑造精英二代》中,笔者提出教育的全局视野:
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孩子的成长涉及安全、健康、价值观、知识学习、人格特质、情商和社会成熟度、全球视野等维度。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我的看法,以上的所有维度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内容。知识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二、应试教育的意义
校内功课的成绩高低,决定了升学结果。什么档次的学历,什么档次的学校,直接影响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于体制内的工作、大型企业的工作,名校高学历是必备的敲门砖。相比之下,普通学校低学历者,起步就要艰辛得多,通常只能屈就小公司或者低层次的创业(自由职业)。
高考饱受诟病,但可能是我们一生大事中最公平的一次竞争。高考制度只能微调不能大改,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高校招生制度!如果像美国私立精英大学一样,在招生评估中也综合考察硬实力和软实力,也为校友子弟加分,那么,还能有多少平民子弟进985、211?
既然现行的高考制度总体上是合理的,那么,应试教育也就是必然的。
三、应试教育的局限
从长期来看,校内功课的成绩高低,不能单方面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职业前途。成绩不等同于能力,学历不等同于素质。人生和职场都是一场马拉松,价值观、人格特质、情商和社会成熟度等任何一项软实力的缺陷,都将或早或晚引发“木桶效应”。
即使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求学也不等于求知。求学,只是求知的一种形式,一个阶段。求知是永恒的,求学通常只涉及青少年时期;求知是绝对的,求学并非必须。
试想,一位找到“铁饭碗”后混日子的名校毕业生,一位终身求知的低学历者,十年二十年后,孰优孰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无论知识学习还是软实力的培养,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与现实世界切割,这是应试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
结论教育孩子的着眼点,应当是成年以后的状态。
知识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都显得愈发重要。但是,无论如何,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齐头并进才是“大道育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