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天津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称「老师讲的我都会,她没讲的我也会」,幼小衔接是否有必要?孩子是否应该提前起跑?

幼小衔接确实是有必要的!像这位少年可能是智力超群,这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父母,长辈的教育有关!天才少年是有的,为数不多,前几天中央台也播放一条天才少年的事例,智力出众,十二岁就考入重点大学,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结果40多岁就英年早逝!这就是典型的智商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我们现在社会不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教育要德智体,生活自理,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培养!即要适合可之幼教衍接,也要因人制宜!不能超前教育,拔苗助长!以上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赞][赞]

我认为这不是上不上学幼小衔接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儿童的智力发育存在巨大的个体的差异。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完全忽视了这一客观客观存在。整齐划一的年级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想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因为这些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跟不上整齐划一的小学教学内容。

现在的小学、初中又不允许留级,没有留给孩子犯错误后改正的机会。这正是引起现在很多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这也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推行的整齐划一的教育,完全扼杀了智力超前的孩子发展空间,同时也伤害了智力发育滞后孩子的自尊心!

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完全抛弃了因材施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口号,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因此孔子也应该算是现代公平教育理念的鼻祖。

“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使孔子门下的人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可能千人一面,个人的素质、爱好都不一样。聪慧的孔子没有采取一刀切,而是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采用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两千多年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让受教育权不再成为贵族的专利。然后又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让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得到知识,学到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相同的年龄,不同的智力,不同的基础。坐在同一所教室里,让老师怎么能兼顾的到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孩子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些孩子20分钟能学会,有些孩子30分钟才能学会,甚至有一部分孩子根本就学不会。

可是学校的管理者又向教师要成绩。教师该怎么办呢?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讲这些知识,想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老师还会留更多的作业,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多练达到熟能生巧,以此来取得好的成绩。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那些智力发育早的孩子被泡在大量的、相同的、相似的题海中,早已对知识失去了兴趣。而那些智商发育延迟的孩子早已“淹死”在大量的题海中,他们早已麻木了,百无聊赖地听着不知所云的课,然后胡写乱画着所谓的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练习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人们智力水平表现的早晚是不同的,有的人很早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异智力,而有的表现智力却很迟缓。孩子智力水平与其实际年龄一致的仅占总数的36.75%,而7岁孩子智力水平达到9岁的有7.8%,只有5岁或5岁以下的达到4.51%。人的智力在孩子时期就表现十分出众的叫做才华早露,亦可称“早慧”。早慧的孩子都是超常孩子。古今中外有许多早慧的孩子,我国唐初的王勃10岁就能作赋;明末的夏浣淳9岁善诗文;奥地利的莫扎特5岁时即表演钢琴,8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4岁开始大量阅读,14岁大学毕业;美国的“迈克尔”2岁3个月时智商就达到180,4岁半时智商达到220,具有18岁青年的阅读能力。

但也有不少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才能的人,是在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时才表现出惊人的才能,这种情况叫“大器晚成”。我国现代大画家齐白石年轻时是位普通的木匠,40多岁时才显露其雕刻、绘画方面的卓越才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小学时期都曾被斥责为笨蛋、糊涂虫和没有希望的孩子,但他们在成年以后都做出了巨大成就。

我们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咋千篇一律的选拔人才方式真的需要改变!教育是立国之本,只有中国的教育搞好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