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个家庭的教育中是很重要的,做为父母都把孩子比自己还贵重,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孩子捧到手心怕抓的太紧了,放松了又怕把孩子摔了,这都是现在做父母的心理表现。有了这种心理反应才会出现对孩子的担心,是一天到晚倍伴孩子好?还是给孩子尽所能极的物质待遇,让孩子自己去拼搏发展?
通过我对孩子们的成长教育看法,谈谈我的观点。对待孩子就象对待一只小猫一样,让它从小就知道抓老鼠吃,抓不到老鼠就得挨饿,吃主人家剩的粗荼淡饭,这样叫它可以从小配养成一个自食其力,没有依懒性,会自动寻找吃食,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如果小猫在主人家,一直由主人喂养,主人有善于娇惯,一天想法百计的去吊小鱼来喂养,使小猫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也就会把小猫惯养成了懒惰性,甚至见了老鼠它自己先害怕了,还会去给主人逮老鼠吗?
所以,我以上边这个小比喻,也是我的一点见解。一切把孩子放开,让他自己去拚搏,去奋斗,去体验生活,大人不过是从中指导,引导,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资助。使孩子在这人生的大环境里去体验生活,养成有主见,有个性,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否则一贯的去娇养就会害孩子一辈子的。
这个问题实在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父母有千般万种想法千变万化,各种要求也有不尽相同,这就要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作为孩子我认为从婴到八至十三岁时应该要多给些陪伴,多给予父母爱,无时无刻地呵护,细心照料,让孩子健康成长,度过快乐的童年,使孩子对父母情之入骨。十三,四岁时到十七,八岁时陪伴时间可适当缩减,父母也有时间去找点工作赚点钱来丰富物质水平,由于孩子已经到了摄入知识的阶段,还需要父母的耐心赐教,包括生活上的问题,人品,道德,文明,准则等方靣,都要父母好好把握时机,不能懈怠,这是成才的关健。进入十八岁后,也就是初成人了,己有了自已的思维也慢慢丰富起来,也有自已的主見了,这时的陪伴就无则轻重了,可以改为父母有时间就多交心,联系,暂时不能冷落了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培育也不能一味地陪伴,应该帮助支持自强,自立,多拚博,敢于独立的精神。不然人们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毫无意义了。
何谓对孩子的陪伴?在场,关注并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够了吗?
有效的陪伴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一定能与孩子随时互动,进行思想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爱母爱和鼓励。当你看到孩子的一个举动时,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请停下你手头的事情,让孩子感觉你在关注他。
1、时刻关注
这种关注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孩子自身很重要,我喜欢与你在一起,这会使孩子觉得他对妈妈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2、行动支持
妈妈对孩子的行动支持,不仅是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还是给孩子以身作则的人生示范。妈妈为孩子所做的服务行动,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成为成熟的人,并且学会借由服务的行动去爱别人,而服务不单包括帮助自己爱的人,也要服务那些根本无法回报和偿还这些慈爱的人。
3、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最容易于使用的爱的语言:常被拥抱与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接触的孩子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4、赠送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方式,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的语言一部分,赠送孩子所有礼物。最终都会成为展示父母的爱的见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