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重要到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不知道提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男孩子在6岁前,妈妈的陪伴重于爸爸的陪伴,因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够,需要更多的照顾,6岁后,孩子自理能力增强了,需要探索世界,需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坚毅的性格,爸爸的陪伴重于妈妈的陪伴。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家长自己判断吧。
除了每天陪伴在身边,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多少弥补不能陪伴的一些缺失感。古老的方法,当时没有高科技,就是就给孩子一些念想,比如书,比如亲笔写的信,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可以自己讲故事录音存在玩具了,孩子玩玩具时就可以听到家长讲的故事……现在科技发达了,每天可以通过手机视频聊天,听听孩子的悄悄话,及时不能每天视频或通话,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时间,定时通话聊聊,还可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买孩子早已心仪的东西作为礼物,如果不能陪伴在身边,你可以尝试一下以上方法,也可以开发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努力了就会有效果。
如果生存需要,一定要离开,在和孩子一起时或对话时,也不要心存愧疚,孩子需要认识社会,懂得珍惜与感恩,告诉孩子一些生活选择也是必要的。
多陪伴孩子重要还是上班重要?
多陪伴孩子重要还是上班重要?
这个问题就根据你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啦!如果你很有钱又有时间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当然陪伴孩子最重啦!
如果你没有经济条件你连孩子的学费生活都无能为力你还不出去拼博挣钱陪伴又有何意义呢?让孩子和你一起去丐帮报道吗!陪伴固然重要但是生存和孩子有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更重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孩子怎么受良好的教育!没有钱孩子怎么去学习更好更多的知识!陪伴难道就是我们每天看着自己的小孩穿不暖吃不饱吗!陪伴是要他们幸福而不是受罪!
也许我的观点大家认为太绝对!我是一名80后的孩子的父亲我也是一名农民工!我相信在这城市的农民工有千千万万那个不想陪伴在孩子妻子的身边可是钱呢?没有钱别人家的孩子上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你家孩子读吗?
我相信大多数的打工者一看到“留守儿童”这四个字时心中不免落泪可是现实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那个父母不想陪在孩子身边!那个孩子不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爸爸妈妈你们别走了我想你们”我相信有特多的孩子这样说大多数父母都会落泪!陪伴对我们打工者来说太难了!对孩子来说是奢望因为父母想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不得不离开!你们怎么认为呢?
先让彼此活下来,否则其余的都是假设。
好多专家一直在强调孩子6岁前父母陪伴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不能给宝妈个经济上的支持呢?
因为中国法律里面没有,也不认可家庭妇女的地位。你可以参照一下新婚姻法,里面有关于保护妇女儿童的吗?有针对婚内出轨甚至于孕期或者月子期出轨的律法或者约束吗?没有。只有一条,保护有资产的一方就够了。以后有钱人换老婆或者三妻四妾在正常不过了,反正我有钱我做主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姑娘,她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她。
姑娘安徽人,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儿子6岁时,她和丈夫商量要出去干点啥,家里攒点钱。丈夫在家里种地,就近打点零工,婆婆接送孩子上小学。她经同乡介绍,到山东的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工资不错,每个月有3、4千,工作也不是很累,就是离家远、假期少,一年只能过年时回家一次。
前年姑娘来山东干了一年,赚了些钱回家,去年身体不好请假回家休养。刚回家时,她让儿子干什么儿子都干,奶奶带了一年,习惯很好,在班里学习也很棒。和儿子相处两个月,一天儿子很正式的告诉她“妈妈,要是今年你不回来,我会恨你一辈子!”
姑娘很震惊,7岁大的孩子,为啥有这种想法,后来和儿子相处中,才知道了孩子的心思,原来6岁上小学,她走的这一年,孩子虽然没说,但心里很介意,觉得妈妈不要他了,心里对母亲有了看法。还好,儿子二年级,她回到了孩子身边。
看到孩子如此,她也没着急出来打工,在家里养身体,重要的陪孩子,平时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感情,母子感情这才和好。今年儿子上三年级了,儿子和她说,“妈妈今年你出去吧,我不恨你啦”。现在她出来打工,也是每天都要和儿子通话视频,她说,儿子的那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她,大人忙不就是为了孩子么,不能因为我的离开,导致儿子小小的心里充满了仇恨。
听了姑娘的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6、7岁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心里竟藏了这么多的事,也许我们想着为给孩子创造条件,和孩子分离几年,出来赚几年钱。可孩子却不这么看,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我们离开了他,小小的心里不知经历了什么,悲伤、阵痛、麻木、最后唯有仇恨……
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还需要我们的时候,尤其6岁前,亲自教养孩子,多陪陪孩子。0-3岁,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依恋建立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3-6岁,孩子社会行为建立的关键期,3岁后,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全身心的陪伴和正确引导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而6岁后,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我们要多些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来,孩子也会更理解、更体贴父母。
心理学家李玟瑾老师说过:3岁前有恩与他,6岁前立威他,孩子方能心理健康的快乐成长。所以,相较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孩子6岁前,即使再难再累,都好好的陪伴、养育和教育他们吧。至于经济支持,端看我们如何看了,虽然暂时条件差些,但一家人在一起,喝着白水就着馍,生活都是甜的,好日子一定会有的,加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