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周小鹏,爱我们学院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婚恋情感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都喜欢“三高”:高质量、高效率、高级感。现代人核心价值观:把每一分钟都活出价值感,我和我的一切都很值钱。
对于妈妈,她们的价值感不再仅仅来源于家庭,她们要活得漂亮,做自己,做优雅的妻子、温柔的妈妈。“重压之下也能微笑生活”是她们的目标,想要做到这一点,学会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很重要。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低质量陪伴”:只是在孩子身边待着,照看孩子。要么无精打采、打瞌睡,要不在一旁工作或者玩手机。这样的陪伴更像是“看护”。
“高质量陪伴”一定是要和孩子互动的,你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们在同一个世界。你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他的愤怒等情绪。
所谓“高质量陪伴”,需要“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是指你要一直注视着他,目光跟着他走,专注地看着他。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当你看着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是温柔的,不要冷着脸,更不要怒目而视。你需要通过眼神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
“手到”意味着你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和他一起去做这件事情。比如说他在玩游戏,那你就要和他一起去玩;那如果他在看书或学习,你也可以在一旁看书、学习。当你真正去参与他的行为中的时候,他一定会感到很开心。
“心到”则是在陪伴过程中你是专注于孩子的、全心全意的,一边玩手机一边陪伴孩子是很糟糕的。不但孩子无法感觉到爱和温暖,而且还会产生失落感,因为他被忽视了。而且,玩手机这一举动很有可能使孩子对手机产生好奇感,很容易从妈妈身上习得这一行为。在陪伴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处于主导地位。
高质量陪伴最重要的是你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积极情绪,并且去肯定他。对于孩子而言,他并不需要你每天花费2、3个小时疲惫地坐在他旁边,这没有很大的意义。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全身心的陪伴。这样的时间只要20分钟,孩子就能得到很多。
愿所有妈妈都学会高质量陪伴孩子,做一个高质量妈妈。
咨询婚姻恋爱问题,欢迎关注私信小鹏姐姐哦!
这张图片曾经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张图看懂陪伴和陪着”。
“陪伴”还是“陪着”?
图片中,一位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并亲切地与两个孩子交谈着什么。
而就在他们旁边,另一位妈妈和小小年纪的儿子各自低头玩着手机,互不关注,表情动作都神相似。
在这张图片持续刷屏的时候,大家都感慨:
别再说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着”。
小编的朋友圈也有不少家长转发了,检讨自己在对于孩子的陪伴上有所缺失。
然而,内疚过后呢?
爸爸们的“父爱如山”还是雷打不动,妈妈们也没能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中找到出口。
(来自育学园公众号的用户留言)
对于陪伴孩子,育学园这两位妈妈的苦恼,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是啊,我们都知道应该高质量陪伴,
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不能把孩子扔给电视;不能一边嘴上应付孩子,一边刷着手机不放;不能只是花钱买玩具,还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可是道理听了无数次,却依旧不知道,陪伴,除了在孩子身边,我们还能做什么?
中国儿童中心出版的《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儿童发展分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及个性等几大主题。
指导家长既要关注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家长单方面地“教”,孩子单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长和孩子组成的共同体,是长久陪伴中获得的共同成长。
崔玉涛医生也经常说,孩子又不是机器,你下指令他就执行,作为家长,一切都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花时间“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么是“尊重孩子”的呢?
小编曾在育学园诊所遇到一位妈妈,急切地询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她随后详细描述,1岁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饭时间超过1个小时,中间要换若干次玩具、要放着动画片,妈妈一会儿扮红脸,一会儿扮白脸,并且要重复加热饭菜,以免变凉。
“我天天这么陪他折腾,自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崔医生说:
你想让孩子吃饭,可是你在做什么?你在说话,你没在吃饭。
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可以说话,我却必须吃饭?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时候就会如此,看到你做什么,就要学着做,大人吃什么,他也要尝尝。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你自己先要好好吃饭,你吃饭,他才会想要吃,你吃得香,他更觉得饭菜香。
3岁以内,是行为教育阶段。
孩子掌握刷牙、上厕所、穿衣穿鞋等等这些本领,未必需要我们花多少时间去“教”,而是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参与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被动“受教”,而是亲密感、参与感和成就感的三重满足。
这样有趣的体验,何尝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成为孩子的“安全岛”
小编的朋友是一位职场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做饭吃饭、陪孩子玩、给孩子洗漱,还要坚持在9点之前讲故事哄睡。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孩子睡着后,有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能洗衣服做家务,能追追剧看看书。
可是最近,她的天使宝宝突然变得很“作”,绘本讲五遍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妈妈”。
“不要正好,让她爸哄,我多看两集电视剧”——朋友这样说,孩子情绪突然变化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为了争取时间追剧,原本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变成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内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会不知道。
讲五遍绘本的时间也不短了,可是时间消耗了,孩子不满足,陪伴也没有质量可言。
《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形容为“探险者”和“安全岛”的关系。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探险者”,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岛”。有了“安全岛”,孩子可以自信地探索周围世界,而短暂离开后,再回到“安全岛”补给,准备下一次探险。
建立这样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
崔医生说: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
有的家长下班回到家,冲着孩子“宝贝儿,快过来抱抱!”
结果抱着孩子又几分钟热度,“行了,自己玩去吧”,然后自己开始刷手机。
这样怎么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尤其上班族爸爸妈妈,更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你用心陪孩子做哪怕一件事,玩玩具也好,讲故事也好,只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心放在孩子身上,这个时间才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孩子不要你?
经常听爸爸们说,陪孩子这事不是不想做,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为“孩子不要爸,只要妈”。
一些妈妈也说,不能让爸爸带孩子,带不了几分钟准哭!
准哭?爸爸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编的同事是工科爸爸,有一次带着4岁的儿子来办公室。
叔叔阿姨们热情招呼,有的给水果,有的拿玩具。
孩子很快被一套磁力玩具吸引了,站在办公桌前就摆弄,可是因为磁力的作用,总是不能乖乖“粘”上,一靠近就变形。
孩子还没怎么样,爸爸先急了,“你这样,这样”,三下五除二,搭了个小房子,结果孩子一巴掌就给按扁了。
最后,以爸爸发火,儿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场。
大家都说“惹哭了吧,你让孩子自己玩嘛”,爸爸还委屈呢,“他不会,我还不能教他吗?”
崔医生说: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陪玩,则最展现家长的智慧。
陪孩子玩,不是按照玩具说明书所谓“正确用法”一步一步教孩子操作,更不是把你的构想强加于孩子。
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跟随着他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帮助,成全孩子自己。
“过度干涉”太普遍了,
看到孩子拿着黑色蜡笔画小花,忍不住说“有黑色的花吗?”;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积木,往圆形洞洞里按,忍不住说“不是这个,拿那个圆的”;
看到孩子在泳池边犹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说他“这有什么可怕的,赶紧的!”
我们嘴上说是在陪孩子,却常常是在要求孩子符合我们自己。
爸爸对孩子的陪伴,是个更重要的话题,不少亲子节目都选择这个切入点。
外形帅气的吴尊就让小编印象深刻,想不到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而且带孩子很有一套!
吴尊的微博上经常晒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画面,本身是运动高手的他,还亲自教会孩子们游泳。
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游泳老师教不会,爸爸能教会,不是爸爸厉害,而是爸爸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请点击下方 崔玉涛育学园“查看官方网站”,了解更多知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