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两宋不因内乱而亡,平民百姓就过的真好么?

两宋时期百姓过得很幸福?这称得上如今最大的历史谎言之一。

两宋没因内乱而亡,不是百姓没反抗,而是他们能力被限制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起义;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

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起义,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

那么为什么这些起义没有像汉唐时的绿林、赤眉起义,以及唐末的黄巢起义那样对政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宋朝特殊军事制度决定的。

首先,无论是汉朝的兵丁制、隋唐的府兵制,本质上都是农战合一,老百姓平时耕地,农闲时训练,需要作战时换身衣服、拿上武器、进行组织就是专业的战士,可谓藏兵于民、全民皆兵,意味着全国各地有男丁的地方就有军人。这就是汉唐尚武之风浓厚的组织和精神基础所在,也是为什么为啥在宋朝之前,农民起义很容易遍地开花,并且战斗力彪悍、甚至比政府军还生猛的原因。

宋朝则实行雇佣兵制度,精锐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是吃皇粮的专业军人,为了表明特殊身份,他们脸上都被刺着字。此外,北宋时在北方沿边的河北、河东、陕西等地也有部分民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军队防御外敌。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基本没有系统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所以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宋朝重内轻外,武装力量的核心-禁军有一半安置在京城及周边,剩下的一半则分散在军事重镇,如此一来,朝廷永远可以压制地方,有效避免了中晚唐以及五代时军阀拥兵自重的危险,同样也保证了对农民反抗力量的压倒性威慑和打击能力。

史书中的两宋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如何?惨首先,赵匡胤不篡权后,为了稳固统治,对造成军阀割据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对于五代时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现象则视而不见;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四川及江淮以南地区,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于土豪地主,跟农奴、奴隶毫无区别,直至宋仁宗时这一情况才得以缓解。

在南宋时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宋理宗时期,孙梦观进言:

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

刘克庄则描绘了富人家收获时的壮观场景: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而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也就是说,老百姓累死累活还满足不了宋朝廷的征役,而豪官大族富可敌国却无交税之忧,由此导致弱肉强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那么宋朝百姓是被怎么横征暴敛的?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比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的沉重负担,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宋

会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

大文豪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这就能明白,为何《水浒传》中杨志丢了生辰纲后会想要自杀)

两宋之所以对外军事无力,除了军事制度的束缚外,经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钱,如果向豪门富户征取,会造成官僚与地主阶级离心离德,由此导致赵氏的统治基础不稳;那只有向本已赤贫的老百姓征收,反过来进一步迫使贫民依附于“巨室”,土地兼并再一次恶化。(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却也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那么豪门为啥不用交税?这得从宋朝优待文官说起。

两宋确实繁荣,不过那只是属于地主阶级和文人的专享不得不承认,两宋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新的高峰,但我们不应只看结果,还要看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重文轻武。

为了鼓励社会精英弃武从文,宋朝想了不少法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

第二,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第三,宋朝还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政府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

大幅提高科举名额,空前宽松的仕途限制,超乎寻常的经济优待,在两宋时期,社会精英纷纷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社会的繁荣景象。

但我们要明白,话语权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毕竟底层的百姓大部分不识字,无法著书立言,他们的艰辛、血泪,往往被精妙炫目的宋词、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所掩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状态的真实写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宋不因内乱而亡,平民百姓也过得不会很好。虽然两宋的经济非常发达,但当时百姓的生活堪称凄惨。

(宋朝的贵族运动——蹴鞠)

宋朝是典型的“国富民穷”有些人看了几张宋朝的画就说当时的百姓多么幸福,这其实是以点代面了。那些画作多数描绘的 是士人贵族的生活,和普通百姓一点关系没有。

事实上,两宋百姓的生活并不幸福,不然也不至于发生那么多起农民起义。宋朝的税赋极其繁重,根据《宋史》的记载:

宋二税之数 , 视唐增至七倍也就是说仅二税,就增至唐朝的七倍。两宋时期,人头税的名目非常多,除了身丁钱外,还有徭役、差役等。身丁钱是朝廷向成年男子收的一种税,两宋时期,二十至六十的男子都要交身丁钱。

繁重的税赋使得朝廷经济越来越好,而百姓的负担则越来越重,以至于他们生子即杀。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就亲眼看到了这种现象,所谓“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

对于生子即杀的现象,皇帝和官员都有清醒的认识,“民为身丁钱,至生子即杀”。

(为了减少“生子即杀”现象的发生,南宋颁布胎养令)

为何会有人认为宋朝百姓生活幸福既然宋朝是“国富民穷”,为何还会有人认为宋朝的百姓幸福呢,我认为这是受到了宋朝经济、宋朝文化、宋朝文人的影响。

宋朝的经济。经济学家麦迪逊认为宋朝巅峰时期的GDP为265.5亿国际元,占当时世界GDP总值的22.7%。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数据了,要知道今天美国占全球GDP的份额也才24.5%。很多人误认为GDP高,意味着百姓也就富裕,甚至在今天也有不少唯GDP论的人。

宋朝文化。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这多半是宋朝皇帝的功劳。宋朝的皇帝打仗不行,但在书法、绘画甚至体育等方面都非常擅长。以宋徽宗为例,发明了瘦金体,更是工笔画第一人。虽然宋朝的文化昌盛,但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

宋朝文人。虽然宋朝在经济上表现突出,但在军事上几乎一无是处。明朝虽然不如宋朝富有,但“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而宋朝“称臣,和亲,纳贡,割地”。虽然如此,但很少有文人骂朝廷没骨气。这是因为宋朝是一个优文抑武的朝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高,他们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媚上的水平一流。

(退无可退的南宋)

综上所述:宋朝是一个典型的“国富民贫”的时代,之所以有人认为当时百姓富裕主因是文人粉饰的结果,其次是宋朝文化的误导,经济的影响反而没那么重要,要知道在手工业时代,华夏几乎一直是世界第一。

什么叫做慧根?

两宋不因内乱而亡,平民百姓就过的真好么?

武汉市中小学是都停课了吗?

相关文章:

秋天正真好的教案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