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有没有感觉听了好多家庭教育讲座,看了好多家庭教育文章却依然无效?

是的,确实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出现。为了改变自己,家长有意识地走进课程,或者忙里偷闲读一些文章,希望借此来改变和提升教育水平,却发现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不是学不会新知识,接受不了新观念,而是改不掉旧习惯。

应对的策略: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习惯,用心体会哪一个新习惯可以替代旧习惯,然后持续行动。

2、学到的知识只是影响了思想,但是行动力依赖感觉。

应对的策略:用符合规律的思想指导行为,在行动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快乐让人持续,痛苦让人放弃。

3、目标不等于策略。

应对的策略:在单位时间内,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行动上。比如学习的内容:家长成长1%,孩子进步100%,所以家长要成长。我们把这个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上,翻译成:闭嘴、微笑——笑着闭嘴。通过具体的行为见效后进入下一个阶段——持续的正面确认,只关注好的,会发现好的部分越来越多。。

另外,感觉自己变化不大,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忽略了自己的变化,强化了对自己的不满意,头脑中有一个声音——已经上过课了,我咋还这样?解决的方法是:觉察已经发生的变化,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感觉自己有变化了,都为自己点赞。通过自我认同增加自己的内在动力。当家长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是瑨瑗,对这个问题我想谈一下我的个人经验和感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那句炒遍全网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也经常质疑自己,看了很多育儿书,听了很多老师的教育课,依然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这个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1、“知”和“行”的问题。我们在听课看文章的时候,的确是获取到了一些亲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

那些理论知识有的的确很科学,也具备一定的实操性。但是,那些对于我们仅仅是知道、明白、听懂了。

那些育儿理论和思想能不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则是个复杂的过程。

比如说对待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很多育儿课中,专家和老师会提供解决方法。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记得有一套课程里讲,对于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孩子更多的亲子关爱和陪伴,帮孩子转移注意力。

意思就是,父母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到户外去走走看看或者多参加点兴趣娱乐活动。将手机和孩子尽量隔离开。

这个道理听起来也很好,因为有的孩子缺少关爱,喜欢到手机上消遣时间,找存在感或者去游戏中找认同感。

但是,多数父母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还是那句老话,一手抱娃一手挣钱。这种梦想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实现的。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即便有父母陪伴,孩子也不见得就会放下手机。

这就是“知”和“行”无法统一,带来的也只能是无结果。

即便有的理论具备实操性,自己回家运用起来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可以移到第3点来分析。

2、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还是就第1条里面的,管孩子玩手机这个案例来分析。

对孩子是否该不该配有自己的手机,如何有效管理孩子玩手机。

还有一个观点是,对孩子玩手机放开,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原因是,越管的严,越反弹。彻底放开,让孩子玩够、玩腻,让手机不是稀缺物。

不再有太多好奇心和吸引力。孩子自己会慢慢对手机冷下来。

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蔡老师的亲身经验。他的儿子上初中了,从小学起就配上手机,孩子对手机迷恋一段时间后,将兴趣转移到用手机来学习,来拍摄电影。他和几个同龄伙伴用手机拍了一部短电影。

但是,我想说,这样的案例属于个例。

有的孩子自控力比较强,目标感强,将手机当学习工具,手机不会成为他们的问题麻烦。

而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招显然是不行的。

这里就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教育专家讲的问题,有的是共性的,很多孩子身上都具备的问题。

拿”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去套自家孩子不一定有效。因为自己的孩子个性可能就比较特殊,不适合”普适“。

3、家长们无法突破“育儿先育己”

我们也经常听到这句话,”育儿先育己“。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这个观点,很多家长是比较能够接受,所以也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约束自己对孩子管教采取的惯例一吼、二骂、三动手。

但是,很多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来,可谓是”血泪控诉“史。对孩子温柔以待吧,孩子不卖账。对孩子吼来喊去吧,孩子比你声音还高、嗓门还粗。对孩子拳打脚踢吧,孩子不是离家出走就是和你对打。

这时候专家支招了,对孩子教育应该对症下药,化春风夏雨去感化、温暖他。而不是严寒酷暑、冰霜交加。

因为孩子之所以有今天这个样子,根源在于幼儿时期,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有问题。

当你听到这些话,作为父母一定会后悔,当初真不该让他奶奶带孩子了,真不该把孩子留守在老家了……

于是父母开始反省、改变自己。最后你会发现,还是没用。

因为你无论是以身作则也好,对孩子采取怀柔政策也好。结果还是,孩子一个周末两天磨蹭拖拉的连作业还没写完。

你肯定沉不住气了,必然又是一通暴风雨来临。

”育儿先育己“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父母很难做的到,很难去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突破自己的教养方式。

因此,很多父母还是会对教育专家的课失望,因为自己还在和孩子”斗智斗勇“中挣扎。

综上所述,听了很多家庭教育课,看了很多家庭教育文章,并不等于学会了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搬。

教育专家的课可听,文章可看,可借鉴,可吸取,但不必盲从盲信。

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家庭教育也如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现代的每个父母都是与孩子在”斗智斗勇“中成长和历练出来的。

父母只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适当的引导和理性教育。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不要过分苛求孩子,不要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

这一个通用的教育方法,只要自己用的得当,一样可以事倍功半。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请点”关注“,愿在家庭教育道路上一路同行。

祝生活愉快。

孩子念小学4年级,我要求他每天20:30休息,做不完的作业就不要做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吗?

有没有感觉听了好多家庭教育讲座,看了好多家庭教育文章却依然无效?

7岁的孩子,玩了3个小时电子游戏,能揍吗?

相关文章:

幼儿园应“依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有多大?

亲子活动的好处和意义作文?

谁可以推荐我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微博啊?

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母亲,对孩子的陪伴究竟有多重要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教育谁更加重要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