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校长或是老师的话,我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但我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无意指责他们的对与错,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能确定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吗?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它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外在的效果表现,所以这种跪拜方式到底有没有用?用处有多大?现在下定论尚且过早。
很多人讲这是封建糟粕,这是反历史潮流而行,也有人认为教育不应当拘于形式,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大家讲的都有理,站位都很高,也给出了很多实际性的意见建议。但我认为,做总比不做强,哪怕做的看起来别扭一点,但我认为总要比站在一边说风凉话好,因为这起码是在传达一种正确的向上的价值观。
现在的教育,不管在校园还是社会上,讨论病情的很多,但能够对症下药方的很少,不管教育方式如何,总会引来不断的质疑,你搞或不搞都会受到指责或者批判。
孩子的成长,有时需要仪式感,就像现在很多学校搞的成人式一样,那么教育一下感恩父母行一下跪拜有何不可呢?跪拜之礼只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深化教育的方法,又不是让学生天天跪拜,偶尔为之的仪式,加深加深印象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好。
看到很多人认为跪拜有损人格的平等,是一种封建残余,我想和这些同志讲一句:在父母面前,跪拜没什么不妥,一点不难看。
并不是炒作,也不是刻意作秀,这点我相信学校确实没有这种意图。
但是,孝道背后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孝道是在传统家族制的环境下才是真实的。现在的家族制已经趋于弱势,原子化的家庭加上公共领域已经取代了家族制。因此,在大部分人已经认可平等的家庭或家族关系、不再同意家长或族长具有绝对权威时,强调家长(绝对)权威的孝道及其伴随着的叩首礼这样的仪式其实更像是一种“表演”而非“文化”,与社会的真实存在着冲突。特别是叩首礼,本质上是表达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的礼仪,这让许多持个体主义立场的人无法认可。这是这个仪式内容上的问题。
除了仪式的内容与现代观念有所冲突,仪式的空间也很有问题。在原子化的家庭中,要表达孝顺,或者说对父母的爱,方式是很多的,比如帮忙家务、多沟通交流等等都是现代人的做法。应该看到,这些被视为适当的做法都是在“家庭”而非“家族”更非“公共”里发生的,这也是家庭情感的适当空间。在公共生活中,对陌生人的关切和帮助也是一种适当的行为,但是在公共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更大,其规范显然与私人空间中的亲密接触完全不同,至少,公开地表达亲密的情感往往是被认为不适当的。
2000人的叩首礼也是一种庸俗,也许也可以说是质朴的仪式,主要是渲染一种粗糙的非个体主义的情感,这种行为的仪式感过强、效用也过低,其实无法让人感到真实。如果学生高考后主动向父母叩首,我想这种个体化的表达质疑声就会小很多。但是在这种2000多人的大场合下,此类表演更接近于一种集体无意识,不要说旁人,在场的人很多都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学校大概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回应质疑时高举了“孝顺”的大旗,将质疑声看作是对“孝”的反对。这恰恰说明,学校的想法依然是质朴的,但确实也不是现代的。
在公共空间里用大规模的仪式来表演一种行将就木的规范,这其中的内在冲突很严重,所以每次有学校举行这样的仪式都能成为新闻。中学教育中常常表现出对集体仪式地过分追求,这有时代背景,但也希望学校能够重新考量这类大规模情感表达仪式的必要性,审视其内容,不要到最后流于舆论指责和庸俗化中,除了自己的瞎感动,什么都没剩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