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但英国《每日邮报》近期却报道,曾任英国教师协会主席的德博拉·罗森女士指出,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她认为,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伤害,尤其是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 应该说,英国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5岁多甚至不到5岁的孩子,虽然在学习知识上跟别的孩子相比不会差多少,有的孩子甚至学习更好,但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智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幼儿期间是孩子创造能力的高峰期,他们喜欢绘画、雕塑、做手工、编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而上小学之后,他们的创造热情就会减少,再加上现在很多学校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最终就可能出现如爱因斯坦所言的结果:“孩子的创造力要是不被现代学校完全扼杀,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幼儿园的总体教育方式是符合幼儿身心成长的,孩子们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而且,动手就能动脑,动手就能长脑,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需要靠大脑和双手培养,哪是背一些枯燥的生字单词和公式就能提高的! 中国孩子上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这个年龄基本上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6周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发育相对稳定,小肌肉、大肌肉动作已经较为灵活,其大脑重量接近成人的90%,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情绪也相对稳定,所以能做到基本的自律自控。但如果孩子的出生月龄恰恰偏小,而父母又在犹豫不决的话,在此给大家提出参考建议:年龄大一些上学不该有顾虑,过了7岁上学才最好。
日本当时和中国类似,但被西方列强吊打,中国仍然执迷不悟,而日本却已经惊醒,觉得中国的一套不行了,西方的才是目标,所以确定从意识形态上脱离亚洲,融入欧洲,即脱亚入欧。全面实行改革,教育为本,所以硬性规定了国民教育的入学年龄,强制执行。而中国处于满清封建统治末期,腐败无能,一筹莫展,一事无成,对幼童的入学,更是从来没有重视。
日本强调幼童五岁入学,还有其他配套措施,使得日本迅速崛起。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成果,既有短期的,更有长期的。到今天,日本十九年,十九个诺奖,似乎从来没有放空过。而中国建国七十年了,理工科领域的诺奖,至今没有一个,真是惭愧死了。屠呦呦的医学奖,不乏古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迪,从青蒿素治疟疾的思想,大脑低温提取,所以不算完全独立自主,自行开发者。文学奖,和平奖,中国应该获得诺奖的太多太多,但我们最看重的是理工农医类的创造发明。
二战结束,中国,日本都是一片荒芜废墟,但日本崛起快,因为其国民教育水平高,意识强烈。其次,战前日本已经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教育,各方面的模式,才被破坏,尚有印象在,只是按照当初的模式恢复,所以很快。
而中国,二战后,又陷入四年国内战争,解放后,又收抗美援朝的拖累,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基础是落后的农业国,比之日本的发达工业国,基础就差了整整一个社会形态,需要缓慢的从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这段历史,大家都记得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小岗村承包制等等,时间跨度几十年。尤其是人民公社以后的四清,文革,严重干扰了国家转型升级,中断了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的改革,进步,几乎丧失殆尽。直到改革开放,才迈入正途。直到今天,中国仍然不能算发达的工业国,仍然存在落后的农业生产,这些都无法与二战时期的日本相提并论,即中国虽然成绩巨大,但生产力的发展任重道远。其中,教育仍然是极大的短板:
我们这里讲的,不是学历教育,而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职业教育普遍不重视,严重缺乏技工,技师,高级技术工程师。所以,日本的高端轴承,机器人,数控机床,轻工业产品的质量-例如电镀质量,我们至今望尘莫及。简简单单的一个螺丝,用量极其广泛,我们的粗制滥造,从来就没有想过自锁螺丝,这些方面,值得中国踏踏实实的学习,而不是只想着大学文凭,只看重学历教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