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形成

早教机构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慢慢的形成了,不断的发展,到早教机构已经有一定成熟了,早教机构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早教机构的通俗含义是为所有没有精力和时间引导教育孩子的家长提供上门式的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机构。

2、萌芽期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全国人民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国民经济水平蒸蒸日上。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国人日益繁忙,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一些年轻的父母甚至都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他)们或让亲人托带,或者找一个比较可靠的保姆代为照看孩子。

3、形成期

到了九十年代末,国民经济水平一翻再翻,各行各业的分工更加明确,同时国民需求普遍上涨,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再加上政府鼓励个人创业投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本就已经不够用的时间显得更加紧迫。

4、发展期

二十世纪末期直到如今,多家早教机构已经在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建立,在不断开拓服务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使得其内部规模、外部资源再不断地扩大强化,并且开始学会结合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来拓展自己的服务空间,例如利用传统的广告媒体和一些网络的营销手段等。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幼儿教育?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民族的瑰宝。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拓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使之努力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的价值体系制约,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 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貌、社会习俗等深层文化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习惯。

三、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幼儿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2、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要具有生活性、情境性和经验性,因地制宜,使幼儿能在幼儿园感受到家的氛围。

3、文化来自民间,从民间去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资源,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感受优美的民间文学,各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 风格多样的民间美术, 从而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4、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博,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例如民间游戏、传统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它们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幼儿身体、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大有裨益。有利于实现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性、启蒙性的发展;能使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情境性,深入浅出,各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相互迁移、互为补充。

四、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应用的现状

(1)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对幼儿由文化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比如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们在“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们记住了内容,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吗?是不是也该深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呢?

(2)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绍等历史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五、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

1.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美德

(1)尊老爱幼、孝顺双亲

(2)提倡节俭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简朴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自尊心、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3)培养幼儿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品格。

“诚信”是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十分注重的优良品德之一。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2.生活常规的习惯养成

(1)礼仪、礼貌习惯的养成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关于姿态的描述,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启示很大。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礼仪。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1).重视传统节日等的庆祝活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在活动中加深幼儿对于节日的了解,寓教于乐。

2)、加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其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既能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重视对幼儿的乡土文化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认识家乡或者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周边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小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幼儿教育的需要和未来出发,对于实际教学情况,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其中的道德体系和人文底蕴是民族的瑰宝。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氛围;活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发展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时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的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生通常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想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好能打造传统文化氛围。如果对小学生提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就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肯定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果我们通过软硬两个方面给学生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感受氛围,就很容易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物质环境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和走廊挂贴精美的传统诗文或者配有名言警句的人物故事画。这样就将抽象的文化说教变成形象的学生喜欢探究的故事,从而激励和鞭策孩子们建立和健全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学生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久而久之,知书礼节和礼仪仁信就会充盈于胸,让学生成长为儒雅的人才。

  2.学习环境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了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遴选了诸多古典诗词、历史励志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学习上升到主观意识上来,充分借助这些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分享一则成语故事或者诗歌朗诵,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文化积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另外,针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要激励学生去深入挖掘相关历史背景,如学习《卧薪尝胆》时,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对应的历史故事,还可以让他们观看相关的历史材料和视频。在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感油然而生,为进一步渗透埋下伏笔。

  二、结合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所以结合传统文化教学,我们不但要在历史题材的课文中渗透,还要能在非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中信手拈来。

  比如现代寓言故事《三袋麦子》,从字面上看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古人曾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能光看眼前痛快,要开动脑筋争取使长远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在教我们生活的技巧。故事中的小猪有了就吃,根本没想吃完之后怎么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小牛想通过勤俭节约的方法来做长远打算,显然也是失败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小猴不但做了长远打算,还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小猪和小牛得到的是鱼,鱼总有吃完的那一天,而小猴得到的是渔,是获取鱼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小猴除了做到长远打算,还将种出的麦子返赠老人,深谙“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礼节,所以我们做人遇事也要像小猴一样不但要有礼貌,而且还能深谋远虑。

  总之,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传统文化氛围,渗透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找到更多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让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开遍每一座小学校园。

  参考文献:

  彭红英.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06(10).

论文来源:《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4期

转载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