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
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皮影表现题材广泛,从深化的上天入地,到历史剧的文戏武斗,从天上的灵霄宝殿,到人间的相府帅帐,无不在皮影戏中得到充分表现。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为有名。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 ,几乎遍及陕北 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陕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驴皮经过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驴皮影子”。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流传与地域分布又是如何?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民间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最形象的概括。
01、我们首先聊聊什么是中国的皮影戏?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影幕(俗称“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
02、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中国皮影戏的产生:中国皮影戏的产生,多数学者认为与佛、道两教的传播关系密切。在唐代寺庙里僧人的“俗讲”,与皮影戏渊源很深。由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及其广泛传播,在丝绸之路以及大唐都城长安一带,普遍流行俗讲僧以吟诵说唱形式配以连环图画,宣讲佛经。
以“俗讲”说唱的方式传播教义,也被道教道士所采用,设坛宣讲《道徳经》和道教教义。因为唐代没有相应的文献或实物佐证,也有人认为中国影戏的形成时间,当在五代时的后唐至北宋初年之间。
以今豫西、陇东、晋南道情皮影所使用的曲牌和道教渔鼓、简板等伴奏乐器来看,这种佛、道挂图“俗讲”的方式,极有可能发展为后来“悬了隔纸”的纸影与皮影说书。至今陕西华具皮影戏仍沿称“纸说书”:华县皮影“碗碗腔”也是以即度佛教传入的击节乐器,即似小铜钟的“碗碗”而得名。
北宋时期皮影戏的发展: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的故事阳。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
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明清时期皮影戏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影戏艺术在河北等地迅速发展直至鼎盛。无论是皮影影人制作、表演技艺,还是唱词唱腔、道具配器等,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豪门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皮影、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影班常被王公贝勒们邀至府邸进行表演,称为“宫影戏”。
在民间,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更是比比皆是,一乡一镇有二三十个影戏班并不足为奇,皮影戏的繁荣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于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巨大冲击,除陇东环县、辽宁朝阳等少数地区外,传统皮影在全国范围内正呈急骤衰退消亡之势,20世纪80年代全国尚有千余个皮影戏班,不过现在只剩下200多个。
02、皮影戏的流传与地域分布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陷汴京之后,南宋的迁都和元朝的统一,造成人口大范围的迁徒、流动,促进了各地民间文化艺术样式的交流与传播。由于影戏演出的设备辗转便捷,具有流动演出的优势,因此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影戏技艺也随之四处传播,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流派。
根据中原影戏的流传方向,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大区域流派:
(1)以滦州皮影为中心的北方皮影;
(2)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
(3)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
北方影戏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河南、辽宁以及黑龙江等地;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流传至山西、青海、甘肃等地;而南域影戏则主要句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不仅如此,中国皮影戏还自13世纪以后随蒙古军队西征传入中亚波斯、西亚土耳其和北非埃及,以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后又随西方天主传教士带到意大利、徳国和法国,当时的皮影戏就称作“中国皮影”。
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
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
南域皮影以四川影戏最为著名,皮影制作以牛皮为原料,有牛皮娃娃”之称。其唱腔多为川剧川调,唱腔高亢圆润,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艺术面貌。
03、结语: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需要批判性地继承发展!皮影戏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影响,而且皮影的人物造型、服饰搭配、表演时的唱腔曲调等,也都因为吸收了不同区域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的成分而呈现出流派各异的风貌。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