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上海市教委关于幼小衔接的十问十答应该会给你答案。
Q1: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
2.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以教为主”。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
4.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Q2: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首先,要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其次,应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最后,出现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你可真有毅力啊”、“你做得不错,但如果……可以更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
Q3: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1.孩子是否对上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能否回答相关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请考虑以上这些问题,看看您的孩子做得怎么样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
Q4:如何指导孩子暑期有规律地生活?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逐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2.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3.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Q5: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吗?
孩子入学前,一些家长往往担心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小学的学习,其实这样的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还有一些家长提前让孩子学习唐诗、运算、英语等相关知识,这种做法也不足取。
一方面,尽管一年级的知识简单,但是家长未必能正确地教给孩子,如果采取了不符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往往容易损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里掌握了本该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后,在课堂上听讲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不容易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质量。
因此,建议您不要在意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而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下几方面可供您尝试:
1.让孩子说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名称和内容,或者看图说话。您还可以通过命名游戏、谈话、唱歌等活动,引导孩子运用口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每天晚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仔细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故事有关的问题,促进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3.与孩子一起创设学习汉字的环境。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认读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汉字,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与敏感度。
4.从周围生活中引导孩子感知并学习数字、形状、数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启迪和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Q6:入学前,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Q7:入学后,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家长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经常保持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学校中的一些表现。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Q8: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入学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不要随意比较,尤其要切忌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告诉孩子“XX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最棒的。
Q9:家长需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特别要关心孩子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
1.倾听和提问的习惯
2.表达和发言的习惯
3.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4.记忆和思考的习惯
5.遵纪和守时的习惯
6.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习惯会是受益终身的。
Q10: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家长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家长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
4.要帮助孩子养成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5.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不邀自来?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入职的第一年便任教一年级,所以对【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班里的孩子各有特色,也各有让我头疼的地方。都说一年级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事无巨细,都要手把手教。比如厕所在哪里,比如怎么排桌椅,怎么传作业,怎么扫地,怎么听课,怎么拿尺子等等。在教导的过程中,明显发现有的孩子在理解力上很快就能跟上并领悟老师的意思,然后跟着做、学着做,有的孩子却似乎不在同一个轨道,如上课上到一半会自己站起来走动,做题画线时尺子拿反了等。因为关注到了差异性,所以入户家访,才发现班里部分“跟不上”的孩子,在上小学前可以说完全没有接触过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如没看过书、没认过字,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孩子几乎都在托儿所、幼儿园度过,但说托儿所、幼儿园,还是好听的了,实质就是把孩子关在里面天天玩,管吃饱管平安,仅此而已。
我举以上的例子,并非要表达上小学前都要去报班都要去提前接触知识性的东西,而是想说,我们只有做好幼小衔接,才能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毕竟幼儿园的生活是轻松快乐,只要好好吃饭乖乖睡觉马上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而小学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考试压力,孩子容易因为适应不好而没有获得成就感,屡屡遭遇“失败”,进而对小学产生恐惧、抗拒等心理。那么幼小衔接,到底要做些什么呢?
1.衔接的不是知识,而是识字兴趣与基础。利用生活环境,链接识字,为孩子打造一个小小汉字库。孩子的零食包装、路牌、公交车站等,都可以有意识的带着孩子读读认认,但不要强求记忆,可以通过反复,每次路过就可以说一说看一看等,让孩子有意识去发现生活中的汉字。
2.衔接的不是学习,而是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亲子阅读,是促进亲子关系的一大法宝!首推绘本,在睡前,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一起讲故事、看故事,孩子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给他听,也可以通过身边的小例子进行说明,进而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上去了,就不担心孩子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试卷的题目什么意思。
3.衔接的不是“认真听话”,而是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进入小学,等同于进入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也会有同学间的纠纷、矛盾,会遇到困难更会受到委屈,此时我们的孩子不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备受呵护,该怎么办呢?主动寻求帮助,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本领,良好的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更能帮助孩子在班级里受到欢迎,并交到好朋友。因此,日常要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鼓励孩子遇到纠纷困难试着自己用表达的方式去解决,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动动手指关注我、为我点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