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四种能力之一。只要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就会不断增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很可能把这些科学的想象变成现实,为祖国多培养一些创新性的人才。因此,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激发创作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正确评价,注重过程,给孩子想象的艺术空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情感教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标》提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性格各异的人物、美丽诗意的风景,又有活泼可爱的动物。但是只有人物才有典型的情感倾向和个性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多端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判断人物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移植到动物和植物上。如在教学《太空里的植物》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搜集一些百科全书知识,比如猪笼草会吃掉小昆虫、含羞草遇到触摸会收缩叶片等,然后让学生回答:到了神奇的太空,植物又会怎样呢?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先前让他们看的图片想到会唱歌的树、会笑的花朵、形状像章鱼一样的大树、树里的汁液可以挤来做饮料等。植物有了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情绪进行创作,美术课变得既生动又富有变化。二、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发散思维指从事物的一方面联想到多种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推理能力,头脑的灵活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要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全身心体会,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在美术活动中,我经常采用美术活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听音作画,把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孩子想象的翅膀。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故事串联的方法让学生走进美术世界,给学生创设有利于想象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尝试,并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创新,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形象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觉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充分的联想中感受美、体验美,从而为学生的下一步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体验。比如展示一幅画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发直觉体验,从而感受到图画的美,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想象和联想,为下一步的美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活动为提高想象力创造素材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美术馆,学习陶艺手工课、家务劳动、体育锻炼、文艺演出、旅游等,让学生从各类途径中获得丰富的形象认识,积累绘画素材,从而丰富想象力,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眼界拓展了,想象力才不断得到发展。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美术创作进行展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别人的好做法,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补充或调整,促进他们的实践体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花卉基地,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各种花卉造型的美,然后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自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汇报展示交流做准备。有了这些准备,在交流中,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刻,交流得就会更透彻。
五、积极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想象力
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注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首先我觉得该鼓励他们作品的独特之处,比如颜色漂亮在用色鲜艳、对比明显,或者构图饱满大气、笔触生动有感染力等。我们先从学生的角度欣赏这幅作品,赞扬其中的细节,不必追求画面的完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先让学生自己解说其独特的想法,然后对自己的画进行点评,这当然需要锻炼学生品评欣赏作品的能力,最后教师加以点评补充。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评说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活跃的气氛和学生对别人的画的理解。我们还要为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从而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加强了,表现时更大胆、更积极、更主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还有许多学生在课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表现,使美术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儿童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伴随着新的课改之风,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提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