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考试要考。我们的学习是为考分而学习的。至于其他的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不知是不是现在孩子们都在家,因疫情原因,一时半会儿还开不了学。结果孩子们在家完成老师们给留的作业而把负责任的家长给闹得焦头烂额了。有道是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其实家长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背诵作业的问题。现在的小学教师如果有让小学生坚持背诵文章的,应该是好事。家长大可不必因可怜孩子而有什么怨言。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诗词等,是有教学依据的,而且还是应该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作为教学所遵循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里明确规定各学段的学生要完成一定任务数量的背诵篇目。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通用,现今仍适用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并且在《标准》的第四部分附录部分,列举出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及建议。
同时,《标准》还涉及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其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按照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其中就背诵部分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这样要求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其实即便是从应试得分的角度来说,中高考中有默写文言文诗词填空的题目。每个空填一句诗或一句话,错一个字这个空就没分。如果不熟练背诵的话,自然默写也不会成功。
第二:记忆的黄金年龄段,要善加利用开发。
学习过程中,记忆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小学阶段,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跟不上去,只能是“填鸭式”的机械记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理解记忆才开始起主要作用。所以说,小学阶段还是离不开“死记硬背”的。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多学多背,还是有益处的。
《心理学》讲: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13~20岁记忆力也相当不错,因此,在这两个阶段,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这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有研究表明:0~15岁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15~25岁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25岁以后是思维力最佳的阶段。因此,各个阶段的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有的人记什么东西,过目不忘,而有的人就是丢三落四。其实记忆力既是天生的,又不全是天生的,人们主观努力不同,记忆力也有好坏之分。其实记忆的持久性是可以锻炼的。俗话说“少年背书记忆深”,从小锻炼,开动脑细胞,开发大脑,克服人体的惰性,巩固记忆的程度好,就能使记忆保持较长时间,以增强记忆效果。
第三:在背诵诗文的过程中增强底蕴、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除了《标准》所推荐的必背诗文外,我国璀璨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有着许许多多意境优雅、遣词优美的篇章句段。徐特立老人说过“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勤读、勤背,可以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量的积累。小学生由一而百,由句及篇的积累,对以后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宋代大儒朱熹有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精思而汲取书中的精华从而达到自身思想的提升,亦即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可以练习学生的语感,训练其口语能力。
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里就提到的口语的训练。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多多加强语感训练,也能锻炼语言组织能力,达到“出口成章”。对以后的社会交际、口才表达都是奠定着一定的基础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