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何为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孩子性格的养成,主要是在原生家庭里长年累月的浸染养成的。孩子0-6岁的带养人,父母双方,或者祖父母等,对孩子性格形成的作用都比较大。
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此时孩子的主要带养者是影响塑造他性格的人。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的个性气质特征,而后天的引导与教育对性格的形成也蛮重要。0-3岁,是形成孩子依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的引导,会奠定他们一生的性格基础。
如果孩子小时候的带养人是温和的,谦卑的,懂得爱的,也懂得孩子的,那么孩子会慢慢熏陶到他的这种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性格的底蕴。而如果那时的带养人是急躁、不安、自私自利的,孩子其实也会在潜移默化学习这种性格特点。孩子是一张白纸,带养人是原件,他就是复印件。
0-3岁,孩子会感受带养人对他的爱。如果带养人是母亲,很稳定地,健康地带他,他就会有一种依恋安全感的产生,会对人对事产生信任感,对于爱与被爱的表达,感到很自如,很安全。不担心失去爱,也会慢慢去学习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培养他性格的自主性、主动性。
而如果带养人是保姆,情况就有些不同了。不同保姆的不同个性也会影响这个孩子。保姆如果不够固定,会换,那么孩子将会难以形成依恋安全感,会感觉丧失,可能会形成矛盾性或疏离性依恋,长大后,可能会在亲密关系方面产生某些困难,也对另一半产生矛盾、疏离性等依恋问题,个别的难以走入稳定的婚姻关系。如果你的孩子幸运地遇到一个很富安全感的,有人格魅力和教养水平的保姆,固定地带孩子,而且此后还和孩子有比较多的联系,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个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当然,如果带养人是祖父母,那么祖父母的个性也会影响这个孩子。如果这个带养是稳定的,有爱的,孩子也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但又要看,祖父母带他到几岁,后来和父母的关系怎样?这就比较复杂。有的人跟祖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恋,但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或矛盾,那么这都会在以后的婚恋关系中有所体现。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母亲自己稳定地带养。保持父母跟孩子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3-6岁,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风格,尤其是在幼儿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能继续进一步塑造孩子的性格。这个时候,父亲对于育儿的参与要增多,母亲要适度放手。父亲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保持和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促进孩子和小朋友们的互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孩子会遇到一些社交困境,比如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抢玩具等,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学习表达沟通,学习如何应对分歧,解决分歧,如何同小朋友保持良好的友谊,又能彼此合作……而孩子和老师的关系,会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与权威的关系。幼儿园老师的个性,也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遗传因素:遗传对一个人性格的决定作用不可忽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需要接纳孩子们先天的性格特点,在接纳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好的引导与教育。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一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和睦、有爱、有包容力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亦然。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然而,先天因素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并非绝对的,良好的教育同样可以给孩子性格的形成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也许家庭环境不够好,社会环境不够包容,但如果能遇到好的老师,读到好的书籍,同样可以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们都是不断成长与发展变化着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不要过早的给他们贴上某种性格的标签,期待他们都有更加积极美好的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