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 朗读 培养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语感能力,不仅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低年级学生在未入小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积累,但他们的语感能力仍处在最初级的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总以“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这些最明朗、最直接的单一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当学生进入小学,会接受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学习,并通过语文实践训练进一步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中创造性地寻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 那么,怎样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巧妙范读,感受语感 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读一个字想一想后面的字这种一字一顿的情况,甚至把一个词语拆开来读,停顿产生错误,使句子不连贯。这就严重影响到情感的体会和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不妨多领读,让学生模仿停顿和语气,然后在多次练习中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而且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夕阳真美》第2、3、4自然段时,我就注意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2、3、4自然段,并小组互读,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读课文;最后,配合着轻柔的音乐请学生听我范读。我以徐缓、抒情的语调读出太阳慢慢往下沉的意境,以激昂、喜悦的语调读出夕阳余辉的色彩美丽,学生都瞪大眼睛,专注地听着,好像亲眼一轮红日正在慢慢下沉,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我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模仿我刚才的朗读,读得非常陶醉,读得声情并茂……接下来的学习,从朗读到背诵段落,学生读得好,学的积极性也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体味到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课文描写的景色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声旋律美,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和创造性朗读。 二、读中质疑,训练语感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从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低年级学生胆大,好奇心重,敢于提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知道的问题,然而及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学生读了《水乡歌》第三小节后,有学生问:“老师,这歌曲怎么能用箩来装?”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好。为了引导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我先提了一个问题:“渔民们的箩筐是用来干什么的?”然后组织让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箩筐是用来装鱼、虾……”这时,许多孩子争着说:“我知道了,那歌声那就像一筐筐鱼虾一样,就像是一朵朵荷花一样,数一数不清”这时,我再让学生读读句话,体会水乡的歌多,效果还真好。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读,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 三、读演结合,激发语感 低年级新改编的教材故事性强,角色形象生动,很适合表演。且低年级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边读边演,在表演中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动作表情,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情色彩。又如教学《青蛙看海》这一课时,你听,“青蛙”的语气那么惊讶,“松鼠”那鼓励的语气;你看“老鹰”那淡定的神情,学生都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更直接地体会到说话者的心理,而观看者也通过观赏更好地体验到那个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通过读演结合,让学生敏锐地感受到文章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进而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能在感情上产生和谐的共鸣,这样也就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从小处做起,适时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行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训练,耐心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