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是将语文书背过。
最持久有效的办法,是将语文书读透。
读透,需要一读三问。
一读三问——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很多人都会说出熟知的方法,无怪乎读熟课文、扫清障碍、理解思想等等,缺乏的是具体的指导意义——因为这些方法学生都知道,但大部分学生不会这样去做。
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简单:要求不够具体。笔者的观点:要求得越细致,落实的效果越好。而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最大的问题在于太笼统;而笼统的害处,在于缺乏客观的质量标准,于是学生怎样做都行——自然低效甚至无效。相关理论与做法,可参阅我在今日头条的连载《走在教育边上》。
下面说说“一读三问”:
一读,指的是读课文。这不是俗套,笔者所言读课文,是有着明确的要求的:初始,要大声慢读,最少读两遍,大声读对记忆的效果最好,并且可以自然地发现生字并解决,因为在大声读的前提下,遇到不会的生字会非常别扭,这种别扭会驱使学生主动解决;之后,要大声速读,用最快的速度,最少读两遍(最好计时),这一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助益甚多,熟能生巧,“润物细无声”。
三问,指的是在“一读”之后,以自然段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剖析(如果是古诗词,则以句号类标示为单位)。每一个自然段,读完后问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写了什么内容,简而言之是概括段落大意,培养的是学生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初始不要求语言的精炼,大致说对即可,循序渐进;用了什么方法,培养的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分辨能力,这里的“方法”涵盖范围很广,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等,凡是语文所涉均可,初始最好引导学生找最主要的方法,要划出相关句子然后标示;有什么作用,重在引领学生的语文思考走向深入,指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在文章表达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一般来说答案相对是固定的,但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初始也不要求绝对准确,大致说对即可,循序渐进。
三问,初始需要教师指导(家长也可以指导,因为并不难,还可以在与孩子的共同探讨中增进亲情、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慢慢培养,久之(一般两个月即可)可见奇效。其好处,在于学生通过“三问”可以彻底读懂课文,最大限度吸收文本的精华。最直接的好处,在于——语文的阅读题目,基本逃不出“三问”。
语文主要有基础知识、阅读及作文。
基础知识就要日积月累,让孩子多去把课本上的生字、字词词义都要理解清楚,有些孩子到现在拼音也不太好,可以多做练习,这些都需要多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慢慢的都提升起来了。
到五年级之后的阅读分析都需要一些方法了,不像之前可能三年级的阅读分析答案都在短文内直接找到答案。建议做阅读分析的专项练习,多去作一作,看看答案解析,主要总结一下方法。或者找老师给讲一讲阅读分析的方法,怎么去总结这些答案。
作文需要多阅读,记录书中的好词好句,以及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不限题材,只要孩子喜欢的课外书,让他多多阅读。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哪怕是一句话,每天坚持记录。
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语文成绩肯定能提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