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撰文指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红楼梦》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此悲情,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诚然,四大名著中存在一些不符合民主、法制、自由、平等精神的封建糟粕,但这些作品中值得现代人传承弘扬的精神及艺术技巧显然更多。可以理性批判四大名著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因为作品本身的时代局限而因噎废食,一刀切地得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的结论。
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四大名著当然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是精华多一些,还是糟粕多一些。在我看来,四大名著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容抹杀,精华成份要远多于糟粕。即便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些作品也并非完全不适合他们阅读。
《水浒传》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三国演义》里不仅有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更有大江东去,光风霁月;《西游记》不只是有“修持”“菩提”“元神”“禅心”,不只是蕴含着浓重的佛教色彩,更有团结协作、不惧艰险、共克时艰的乐观主义精神;《红楼梦》不仅有悲情乃至关于性描写的段落,更有深刻的思想、精美的文字,正如这位学者所说,“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
因此,这些穿越时空、富含优秀传统文化汲养的精品力作虽然存在一些弊病,但究竟适不适合孩子阅读,还要看孩子是否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这些名著。能否正确打开,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不可缺少,也与孩子的年龄和人生阅历有关联。
假如是在幼儿园或者上小学的孩子,可能很难从整体把握作品的主题、艺术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据此草率地断定处在这个学龄的孩子们与四大名著无缘。他们是否可以先感受其中通俗易懂而又启迪心灵的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上佳的段落篇章?能否在语言习得的初期摘要性地感知其中最精粹的文字表达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讲,古代文言文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词语表达值得学习和应用,上了中学的孩子应该日渐拥有正确打开这些名著的心智,家长和老师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们阅读名著进行更加合理的引导。
在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单方面地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以成人的思考方式武断地剥夺孩子们阅读名著的权利。强迫孩子不去阅读,或者强迫孩子去阅读,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家长和老师能够做也应该做的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而不是以偏概全不让孩子阅读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中国人的瑰宝,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极力推崇国人阅读此四大名著,甚至说,没读过四大名著算不上一个地道的中国人。那么问题来了,四大名著适合孩子读吗?笔者认为不适合。原因是,学习知识文化要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一个孩子识字量少,心理上不健全,思想上很幼稚,你让他或她读,等于是揠苗助长。另外,在这四大名著中也充斥着糟粕,如《红楼梦》中的色空思想、淫秽描写,《西游记》中的迷信观念,妖魔鬼怪,《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打家劫舍,《三国演义》中的尔虞我诈、权术心机等等,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心智不开,天真无邪的孩子,怎么能理解得了,接受得了?
我们鼓励孩子读四大名著,不是叫他们去硬啃原著,而是让他们逐渐了解接受,我赞成分阶段阅读,如先读拼音读本,绘画本,然后再读稍深略难的读本,直至最后阅读原著。我们还可以先从原著剥离出一些人物典故,成语故事,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是针对群体,而不是个体,你用毛主席小时候读《水浒传》的个例来论证,那么这个议题就没完没了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