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提前两天领到教材,兴奋不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备课,研读教材和教参,把对学生要说的话都一句句写下来,实在是幼稚得很。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对于教材,已达到了可有可无的状态,只是在教材变动时去领一下新教材。
一个教师“吃透”教材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年轻教师成长必须经历的。刚工作的新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先把教材一课课(或一个单元或模块)吃透,上好每一课,一步一步来。这样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反思总结,经过三五年,对教材也就轻车熟路,能得心应手地驾驭了!只要用心,就会进步!
“吃透”教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的一个认识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思考,分析教学目的,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结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研究教材,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并能突破教材,结合实际,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才算真正吃透了教材。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经验逐渐丰富,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也会变化,所以老教师也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那就是“教无定法,常教常新”,我想,教学的乐趣就在于此吧!
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你太焦急了,大多数老师都是一些老教师,他们的上课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自己的备课进行,所以说你的想法有点过虑了,并且对于教育教学来讲,如果严格执行的话,这才是最幸福的一种状态。试问一下,哪个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呢?开学之后都是事情,挑桌子搬凳子。哪个班主任能够安心的在这两天之内开始上课呢?
另外的一种状态是,老师们根本就不在乎所谓的课本是什么样,教育教学参考书是什么样,他们所在意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能够进入教室,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新的同学会发现老师的讲课会随着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不断调整,但其实这是一种最正常的状态。
对于老师来讲,严格备课是一个好老师的表现,可是现在的环境中真的是很难发现严格备课的老师,毕竟严格备课对于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一些情况我们都知道的就是老师进入学校之后,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找到老师,即使有心情备课的话,也会被搞得精疲力尽,然后心烦气躁,没有任何心情去看备课,写备课或者学习和教学相关的知识。
我个人觉得无论课本提前发还是晚发,在网络中都可以找到足够的教材,电子教材多的是,老师用心或者说有心来进行辅导课的学习,对于整个年级课程的掌握,都是有能力在网络中找出相应的饰品或者参考书的。
个人觉得学校里面发的这些书对于老师来讲,只是参考书,不是遇到重大的讲课的时候,老师们甚至都不会翻一翻。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当然大多数老师还是比较认真的。
如果想学现在的网络知识足够多,不会在意学校是否提前一两天发教参的。如果不想学。人家工作的第1天,你把全年级的课本都发给他也没有用。
孩子学画画的最佳年龄是多少?每个年龄段应该教什么样的画才合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