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中、大班二年时间内就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小主人报、宠物店、茶馆店、自选商场、面包房、招聘公司、中央委员会、博览馆、邮电局、电视台、电影公司等等五十二个主题。仅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等情节。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
然而,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
一、通过活动、环境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区域活动中注重规则培养,作到乱中有序。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材料,具体操作,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从而发展各方面能力。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怎么做才能使区域活动的材料不损害等。同时应注意到小班幼儿年龄小,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性较强,所以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
镜头一 :
区域活动开始了,几个小朋友争抢着跑到了表演区,他们看见沙锤、双响筒、单响筒、手鼓、铃鼓等各种打击乐器,以及漂亮的花环,彩带等便纷纷争抢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走过去,悄悄对他们说:“小朋友,这样争抢好不好”?贝贝说:“不好”,我又问:“怎样玩最好?”他们停下来说:“不争不抢,互相谦让地玩儿。”我说:“对呀”。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表演材料,“这些是打击乐器,是小朋友敲打伴奏用的,玩乐器的小朋友站在外面围成一圈伴奏,好吗?”孩子们说:“好!”我说:“这就作为一条规则行吗?”“行”。“老师,这些花环是戴在头上用的”“彩带是拿着表演用的”……孩子们纷纷说着。我说:“那表演的小朋友在哪儿表演呢?”聪明的玲玲说:“站在圈里表演吧!”我笑着说:“这又是一条规则好吗?”“好!”于是表演活动有了规则。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井然有序,各个表演得是那么投入。
分析:
在情景一中,孩子们为了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争抢,老师从尊重孩子出发,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出活动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他们不但没有攻击性行为,还能相互协商,互换角色。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一定规则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我班幼儿多,活动场地小,动静区域不得不挤在同一活动室内,这势必造成各区域间互相干扰。为保证各区域正常开展,就需要教师和孩子共同制定股则:
1.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意识。
幼儿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在活动前教师应该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因此,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例如:活动时不要大声吵闹,不随便走动;取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玩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活动结束后要把材料收拾整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等等。并提醒幼儿:看哪个小朋友按着老师的要求做得最棒,老师就奖励做得好的小朋友。
2.活动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幼儿的守规行为得以体现,而巩固幼儿的守规行为又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的孩子因年龄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持久性较差,往往会受外界刺激的干扰,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虽然明确了规则要求,但在活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