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儿子刘禅以“相父事孔明,寓意很深。
《诸葛亮传》是这样描述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翻译过来就是: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刘备“托孤”应该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方面是对蜀国社稷的考虑。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因为他深知刘禅虽然有一定的能力,孔明在《与杜微书》中也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但毕竟岁数小、经验少,三国分制形势下的治国理政难度很大,托孤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担心,更是对国家社稷的全盘考虑,当时刘备的嫡系实力不足,关羽、张飞、黄忠先后去世,没有孔明的强力压阵,刘禅根本就担不起那么重的责任,那样的话蜀国就危险了。
另一方面是对孔明的绝对信任。刘备和孔明的关系是非常典型的和谐的君臣关系,孔明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至诚,让他步出草庐,一匡天下。辅佐刘备,忠心辅政,“亲理细事,汗流终日”,而且孔明任人唯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正因为他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刘备才放心托孤,也正如刘备预想的一样,孔明辅佐后主,更加殚思竭虑,最后以身殉职,病逝军中。
第三应该是刘备对孔明的一种承诺。托孤于孔明,并且让刘禅以相父事之,本身就是告诉所有臣民,也包括刘禅,我刘备非常尊重、信任孔明,你们也要一样地尊重孔明、充分依靠孔明、充分相信孔明。通过刘备托孤,也可以看出刘备看似托孤,实际上是托国,就是把整个蜀国交到了孔明的手中,其魄力之大、心胸之宽令人称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