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学毕业好多年,回想起之前上学时光,还是很有感触的。小时候我的家里爸爸妈妈他们性格各自不同,妈妈唱白脸,爸爸唱红脸。很多时候妈妈对我要求很高,我做的很好了,还是没法让她满意,我只能继续努力做到更好。而我的爸爸永远是鼓励人的那位。失利了他也会说你自己尽力就好,下次要好好努力。在他们这样一唱一和之下成长起来的。
我现在其实最想感谢的是我爸妈对我的信任与包容。我上学也好,工作也好,谈男朋友也好,我的父母不会去阻拦我,他们很多时候会支持我,可以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她们会告诉我做什么事,会有什么风险或者后果,让我自己可以提前判断和预测。她们是我身后最坚强的后盾。
我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宝宝,我也会学习我的爸爸妈妈那样,让她可以自由快乐的成长,永远在背后支持她!
如果诸葛亮用心培养自己的儿子会怎样?
人各有志,再怎么用心培养,孩子也还是会走出自己的路。诸葛亮也好,历朝历代皇帝也好,平民百姓也好,谁都希望自己孩子承载自己的希望。可惜人各有志,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教育之根本。
诸葛亮叱咤风云,为何教子宁静澹泊?
谢谢邀请。很多人以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说的,其实不是,这是诸葛亮借用了西汉文献《淮南子·主术训》中的一句来教育后人。意为对人生在世,不应去追求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同时保持心态安静平和,不要被世俗习惯所左右,以达到的高远的目标。
其实这句名言和诸葛亮出仕入相的人生经历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将诸葛亮的能力按照高低顺序做一个评价,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是一位谋略家,然后能力稍逊的但仍可称为军事家。作为政治家必然树立了高远的目标。人们常说当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但是,在诸葛亮眼里,首先是确定国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统”问题,站在现在眼光看起来,诸葛亮的选择无可厚非,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影响汉人在世界地位的朝代。作为坚定的汉民族主义者的诸葛亮,不甘心曾经辉煌的王朝到此罢休,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兴复汉室,平定内乱,以大汉的正统观念来为自已的政治理想寻求归宿。所以他并没有选择曹操孙权作为辅佐对象,而是选择了刘备,这与他的个人的政治理想是相符合的。
其次,作为一个谋略家,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当时较为科学的社会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后世史家公认的是,先天条件不足的蜀汉的国家社会治理是好于曹魏和东吴的,代表诸葛亮的《隆中对》、《前出师表》这几篇传世千秋文章的内涵,绝不仅仅是肤浅的报恩之心表白,更是诸葛亮谋略水平的写照。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非狂妄自大,而是树立管乐的王佐之道,所以后世俗人经常诟病他的“穷兵黩武”,实为对诸葛亮的谋略一知半解。我想诸葛亮在当时“益州疲敝”的状态下,多方权衡制定的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应是合理和务实的,这样的行为,表之为心态安静平和,不要被世俗习惯所左右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诸葛亮作为军事家,被现在的所谓聪明人经常拿来嘲笑,殊不知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川蜀之地先天的条件注定了攻克中原有着很大的难度,而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各种现实矛盾,使得蜀汉时期的军事博弈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成功。这是了不起的军事成绩,后世将诸葛亮评为杰出军事家并非空穴来风。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不是让人去真正宁静地不管世事逃避红尘,而是鼓励人们为了自己认为的正确的远大的志向,摒弃世俗的议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策略,对于这一点,诸葛亮不忘初心鞠躬尽瘁一生都在践行着,并且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的后代。
所以,无论现在宵小之徒如何诋毁诸葛亮,我始终坚定地认为诸葛亮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象征。
欢迎关注先启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积极留言,您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