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感情世界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或藏在内心的一个字是“爱”。有了爱,世界才更精彩。爱把孩子和世界紧紧地联在了一起。可是在笔者平时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很多的留守儿童相对于正常孩子,他们少了一点关心,少了一点关怀,少了一点问候,也有很多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时常会让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地被忽略。我们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课堂教学则是学生品德形成、爱的教育主阵地。1 感恩之爱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感情,有的褒扬,有的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有的细腻……特定的表达方式也和文章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有的含蓄,托物寄情;有的直抒胸臆,情感直露。语文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让留守儿童学会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发掘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借助对词句修辞方式的理解,去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缘由及情感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迁移。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他们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当指导他们阅读《母亲的恩情》一文时,让孩子们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与探究。抓住古诗《游子吟》,把深情的古诗朗读,课文朗读,两者结合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与道理,并通过一组图片来体会伟大的母爱,适时布置一个写话《妈妈,我想对你说》,使他们真正深刻领悟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激发他们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拥有一颗对母爱的感恩之心。2 同情之爱语文教师要着力挖掘文学作品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安全的课堂交往模式,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发表意见,留守儿童的心灵就如同美丽可爱而十分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的呵护。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保护那种积极的求异性,让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原则、多结果思考问题。要培养那种洞察一切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或在假设关系上建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发现。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对小姑娘命运的分析,先落在小姑娘的年龄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小姑娘的遭遇,再联系自己的年龄及性情,感觉小姑娘的悲惨命运。留守儿童年龄和小姑娘相仿,他们也缺少亲情,这种潜滋暗养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自然激发了留守儿童对小姑娘的同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生命的活力。3 生命之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这样一个目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有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夕阳真美》,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空、云彩、西山等天地万物。课文的难点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散文读起来很美,但教学起来就不是那样美了。所以在教学时,笔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曲欢快的轻音乐《林中漫步》声中欣赏了一组夕阳图片,欣赏完夕阳美景后,学生情绪很激动,有些意犹未尽之感,笔者顺势再推一把,说:“孩子们,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下面我们就去安静地看,静静地听,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在轻音乐声中播放一组大自然美景图片,作适当的语言叙述,教室很静很静,突然,有个学生叫道:“老师,她哭了。”笔者定睛一看,果然有位留守儿童在不好意思地抹着眼泪,笔者懂得她的感受,因为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图片时,笔者心中也不时涌动着爱的潮水,惊叹于这来自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后来笔者让那个哭了的女孩说说她哭的原因,她只说了三个字“太美了!”这一课让笔者明白留守儿童的情感更缜密,更善良,更丰富。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书籍中还有很多关于爱的教学名篇,有父母之爱的、有兄弟之情的、有朋友之交的……爱的内涵太深,爱的外延太广,只能说物质是有限的,教育造就的感受、智慧与爱是无限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留守儿童的需求,挖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渗透点,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使留守儿童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那才是爱的真谛,那才是一节精彩阅读课堂的全部追求。爱是教育中永恒的主题,为了让留守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让爱融入留守儿童的心灵。一代文豪冰心曾经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们播种的是爱,收获的也将是爱。让留守儿童 的“爱”之船从阅读课堂扬帆起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