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阅读发展是逐渐的由依赖阅读走向自主阅读的,在孩子走向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绘本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那绘本阅读到底为孩子的自主阅读打下了哪些好的基础呢?要回到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所谓的“自主阅读”到底指什么?
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外在的行为层面和内在的认知层面。外在的行为层面是指独立、主动的拿起书去读。内在的认知层面则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读者依靠自己的能力(包括符号解码、阅读策略)等达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另一层含义是指读者所达成的理解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是个性化的、批判性的和创造性的。
所以,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关键在于三个:主动的去阅读,属于动机层面;独立的阅读,属于外在行为层面;读懂的能力,属于内在的认知层面。毫无疑问,绘本在这三个方面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动机层面,绘本之所以被称之为最适合年幼孩子阅读的图书,就是因为相比较而言绘本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审美特性,同时也更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绘本图文并茂,题材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也能通过本身的外在特性(版式、图画、设计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动机。
其次,在行为层面。绘本更多的时候依靠图画传达意义,而图画相对而言更为具体形象,孩子更容易“自己读懂”(孩子概念认知的过程:实物-玩具-图画-文字)。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孩子拿着绘本自己在阅读,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假装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绘本是孩子走向自主阅读,尤其是文字阅读的桥梁。另外,绘本中的故事或文字大多时候都是高度重复的,在成人的多次讲述或朗读之后,孩子也会更容易表现出“自主阅读”的行为,他们会模仿成人“复述”故事,或是“假装阅读”,或是真的自主阅读。
再次,在认知层面。“懂得”(阅读理解)的能力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能力。这一点在绘本阅读中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当我们引导孩子阅读图画时,孩子的语言或是成人的语言大多是口语化的,而转向文字时,虽然绘本的文字也会被作者处理的尽可能的口语化,但毕竟还是书面的“文字”,所以是偏书面化的。阅读图画也好,由图画转向文字也罢,都是一个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应的过程。第二,书面语言的辨别解码能力。书面符号包括图画符号和文字符号,绘本同时包含了这两者。引导孩子观察图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培养孩子图画符号辨别和解码能力的过程。总体而言,绘本的文字会比较简短,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文字解码能力。当成人给孩子朗读绘本中的文字时,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文字意识(比如说从左到右读),孩子也更容易关注到问题。第三,流畅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指阅读的策略。帮助孩子达成理解的阅读策略有很多,主要的有预测、联结、形象化、理解监控等。很多的绘本的图画会呈现出明显的线索,孩子可以基于图画对故事情节进行预测,进而发展自己预测的能力。图画本身的具体形象的特性,更有利于孩子将二维、平面、静态的画面转化成三维立体动态的景象,这就是“形象化”。与之类似,其他的阅读策略,在绘本中的体现更充分,通过绘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认知层面,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绘本的图画中蕴含着很多的细节,会呈现出不同的线索或是人物,当我们引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阅读时,可以达成不同的理解。这对于孩子理解的全面、系统、深入以及个性化、创造性等都是有益的。
总而言之,绘本是孩子阅读的重要载体,是孩子由依赖阅读走向自主阅读的“桥梁”。在孩子和成人共同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自主阅读”所需要具备的那些能力就在不断的得到发展。
最后,要特别提一句的是,绘本为孩子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促使孩子最终走向自主阅读,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