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可为什么有的父母培养的孩子能成才?有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却让人操尽了心?
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说: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质,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其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知,教育认知越好,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会越优秀,父母的认知从低到高,代表着做父母的不同层次。
一、父母教育孩子用心,但没有科学的方法。
很多父母爱着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他们的对孩子教育的认知以及做法是:生活无微不至,学习上步步紧逼,精神上漠不关心。
由于父母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学习上的一点事情,都可能牵动着父母的心。孩子成绩提高了,父母高兴;孩子成绩不理想了,父母生气、愤怒、失望等,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往往采取很多不当的方法,比如打骂孩子、打击孩子。
但对孩子的成绩的为什么不好,父母却没有了解真正的原因,忽视了孩子心理需求,因而也没有科学的解决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曾经表示,大多数家长更关心孩子学业问题,但是其方法往往不够专业。
第一个层次的父母,爱着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些用心,但没有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著名主持人马丁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不认同。
二、父母为孩子教育花心思,并且方法得当。
第二个层次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用了更多的心思,并且采用的方式科学、得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曾经看了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
一个小女孩看见市场卖豆芽的生意很好,于是对母亲说,我们也种豆芽卖吧。
母亲听了笑着说,我们试试。
于是,她们准备了豆子、土壤、器皿、开始种豆芽,但第一次种的豆芽就失败了。
女孩很失望,但母亲依然满面笑容,对女儿说:没关系,我们再试。
母亲陪着女儿看种豆芽说明书,找失败的原因,继续试验,但因为没有办法帮豆芽浇水,实验又失败了。
虽然存折上的数字日益减少,但母亲没有退却,决定陪女儿把这项实验继续下去。
这一次,母亲想了一个解决豆芽浇水的好办法,她和女儿在捡来的塑料瓶上戳上小孔,然后把塑料瓶绑在竹竿上,水从小孔里洒向豆芽,就可以给豆芽浇水了。
终于,豆芽种成功了,母亲继续鼓励女孩: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
这个女孩在母亲“我们试试”的鼓励下,后来获得了Sarnrak项目的奖学金直到本科毕业,后来她又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进入瑞典进行研究。
女孩说,自己有这样的成绩,是母亲的“我们试试”这句话,这句平常的话像一剂神奇的养料,滋养着她的好奇心,鼓舞着她探索的勇气,让她一路向前。
教育学家指出:在所有类型的父母里,唯有“支持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更高,也更具有勇气。
所谓的支持,其实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理,支持孩子的决定,鼓励他们,花心思帮助他们,这样的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增加了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直到孩子成功。
三、父母愿意为孩子去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办法。
不停学习和不放弃努力的父母,是影响孩子最好的榜样;停止成长的父母,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只会跟孩子渐行渐远,慢慢无话可说。
《三十而已》中,顾佳就是个不断学习的母亲。
她对孩子的教育有科学的理念。
孩子因为幼儿园孩子的癫痫,受到惊吓,为了消除孩子这个阴影,她寓教于乐,让孩子爸爸还原场景,用故事手法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癫痫。她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儿子的童心,还让他学会善待别人。
虽然在家当全职妈妈,她会很自律地锻炼身体,进行身体管理:她做的西点让王太太赞不绝口;为了帮助王太太搞定小行星命名的事情,她去学习枯燥的知识。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句话:
要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的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大的、最好的影响力。
珍妮·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第一层次,只管成绩好与不好,怱略孩子精神需求,教育方法不得当,第二层次,在教育上用科学的方法,肯给孩子花心思。第三层次,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学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