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语文素养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体,没有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支撑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学素养的培育。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脚踏实地而且卓有成效的改革,面临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数年的经验
,使我认为:一、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由语文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在小学阶段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不是外加的,而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最好的学习过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过程中进行。反过来讲,当一个学生比较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以后,那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到实处;如果没有这个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就不成为语文课。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孩子是不够的。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有用的工具与和谐发展的人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他就讲,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要使学生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使学生对真善美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就是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种素质而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真善美相联系的是什么呢?是文学素养。它是人的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有的老师说汉语拼音是拦路虎,学生学起来苦不堪言。那么怎么解决小学语文进行中的这一难点呢?可以借助文学因素。比如,苏教版教材就设计了情境图、编写了语境歌,把工具性的东西人文化了,很有创造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特别是人格的完美,从哪里来?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离不开审美的材料对他的感染。很难想象,一个内心狭隘的人,一个情感枯竭的人,会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小学语文课若能充分地调动文学因素,创设出情感氛围艺术化的环境,语文教学的工具目标、情感目标会更加容易实现。
有人认为在基础教育里强调文学教育,就是培养阅读欣赏能力。我认为这只能是部分目标,更重要的目标不在阅读能力本身,因为,文学教育必然和思维教育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文学教育有什么优势呢?它可以通过感受形象入手,经过孩子的感受和品味,悟到形象的内涵,这里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间,孩子的想象力非常活跃,心灵的空间非常开阔,创造性的潜能最能得到激发。总而言之,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可以在文学教育中得到实现;离开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审美活动,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变成单纯的技术操作和思想灌输,语文就不成其为语文了。
二、文学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更新文学观念。而小学教育需要的文学观念有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需要强调几个问题。(1)、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都应与生活沟通。也就是说语文反映生活、反映世界。比如我在上一年级阅读课《春笋》,课文里面有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春笋这个词,若在高中、大学,老师就可能对它进行艺术分析;但是在这里,对一年级的学生就不能这样分析。我说:早上妈妈唤醒你上学时是什么感觉?让学生用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唤醒的感觉。其实他唤醒了学生的心灵!再如,我听符海妹老师让学生造句,有学生造句地球围着太阳转,表扬他一番:另一个学生造句老母鸡围着草窝转,却被批评一顿。其实老母鸡围着草窝转,就是他的生活积累。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对他阅读文本、感受体会文学作品,都大有帮助。(2)、文学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学生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师。苏教版教材有篇课文《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后是什么,当然不必跟小学生讲很多,但教师的文学素养必须能够居高临下,才能游刃有余。这样的作品在课堂里让学生来读,教师千万不要给标准答案,因为文学作品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留有挖掘的余地,才能扩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情感世界。(3)、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读文学作品应从语言入手,而不是以往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因为这些都是逻辑学里的归纳法。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使文学语言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完成。因此,教师讲词、讲句、讲段,更应该讲语境,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苏教版实验教材在继承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意,生字教学组成字串。小学生喜欢学,老师也喜欢教这样的识字课。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就是一例。为什么孩子对这样的生字会喜欢?奥妙在什么地方?奥妙首先不在内容,在形式。因为它押韵,学生最容易上口;又都是双音词,双音词仿佛二拍节奏,音步一重一轻。学生在读春天、春风、春雨时,头脑中会出现画面,填补了空白。字串的设计格外工巧,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了识字教学的文学性,又达到了记识生字的工具性目标。(4)、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视野一定要重视,一定要琢磨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去想去与心灵对话,这就是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课文与学生就是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但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但多是教师根据参考书、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显然,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背道而驰。(5)、加强文学教育的注意点。这里我认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阅读作品一定要遵循整体把握的原则,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创造。有位教师教《狼和小羊》,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教师问学生:小羊死还是没有死?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结果。有学生说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狼太用力,跌到河里淹死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说羊死了。教师从整体上进行情感导向,学生就会根据文本创意。二是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语感和积累都离不开诵读,诵读不是死记硬背。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会沉浸到文本创设的氛围,学生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诵读可贵是一个过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遍、熟读成诵的过程。所以小学阶段对优秀作品读读背背,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经途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