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增长知识,提高思考能力,之所以说爱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变坏,首先要说读书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业余爱好,孩子读书并非要限定种类,也不一定非要都是励志,名著,只要孩子喜欢阅读,早晚会自己扩大读书范围的。
阅读能够改变大脑思维模式,这样就会让行为也跟着改变,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气质文雅了,行为周全了,自然也不会变坏了,这也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发现故事背后的人生哲学。
唯有读书才能够让孩子向往的梦想,自由,和快乐拥有存在的意义,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方舱医院的两组照片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高三学生,正在方舱医院的病床上看书,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看书,这是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好时机。”另一张照片的主角是大三的考研生,他也在方舱医院的病床上继续看书学习,而他的志愿就是希望能去武汉大学读研。
在一个病毒肆虐,周围随时可能有危险的环境下,有人依旧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忱,对阅读的热爱,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而反观方舱医院的我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内,有着他们优于数十倍的学习和阅读条件,却不愿意翻开书本一页。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能够只是单纯的和孩子强调读书的好处,有的时候越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反而让孩子反感看书。更不要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阅读的道理,其实只要家长自己知道就够了,爱阅读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只要保护好他们的阅读兴趣,把阅读正常的引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他们自然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种类爱上读书。
孩子只要愿意拿起书本开始读就够了,不需要知道太多的关于阅读的道理,对于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家长就更没有必要和他们讲阅读的重要性了,有可能他的不爱阅读就是因为家长总是强迫孩子读书造成的。
当家长的愿望太强烈的时候就会转换为压力,降低孩子的兴趣,他们不可能只是听父母说阅读很重要就去读书,更不可能在批评和呵斥的情况下去阅读,只会因为觉得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才会去书。“无为而为”的原则在阅读的时候尤其重要,家长宁可什么都不要说,也不要去不停教诲。
要让孩子觉得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任务,而是玩耍和游戏,父母对孩子玩耍和游戏抱有什么心态,对阅读就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阅读的功能虽然强大,但是家长做的却是除了阅读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才对,不要把阅读功利化更不能变成强迫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阅读带来的益处是需要孩子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到的,而不是父母通过奖惩条件来让孩子明白的。人的天性就是避苦求乐,家长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有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都反感读书。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家长能做的就只是榜样和示范,父母在孩子心中生来就“自带榜样光环”尤其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着很崇高的地位和权威,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真的希望孩子能够爱上读书,就去做好榜样和示范,自己首先拿起书来读,而不是时刻在孩子身旁握着手机。
哪怕自己以前不爱读书,为了在孩子面前装样子也要读一读,这样都会在孩子面前产生示范作用,要经常买书看书,创造阅读的氛围,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建议家长多买实体书而不是用平板给孩子看电子书。
要让书籍在家中随处可见,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如果父母自己都从来不翻开书,却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或者给他们买上一摞书要求几天内读完,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阅读。
当孩子年纪大一些之后,家长就没有必要给孩子选择他们要读什么书了,阅读应该是一件很自由的事,看漫画看小说也都是阅读的一种,只有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掌握了主动权,他们才更有个人的意愿去主动阅读。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需要刻意量化,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孩子不一定需要每天都要看书,只要在他们有意愿有兴趣的时候能够读到书就是最好的。就像听音乐一样,只要想听就打开软件听,轻松享受音乐,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必要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
当孩子提出让家长陪同阅读或者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就放下手中的事情,陪孩子一起阅读,当他们提出想要买什么书的时候,家长就给他们买,无声的支持有的时候比有声的催促更有效。
让孩子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表现出随心所欲的状态,有了兴趣就不需要做任务,更不需要打卡,他也会看下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不让孩子看他们都不乐意。当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不需要家长的培养,孩子自然就会自觉的找书去看。
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首先是要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去知道阅读的魅力
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多的知识。
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帮助。
还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读书的兴趣爱好,结识更多的朋友。
带孩子切身体会故事情节
多人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