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提取码: mrju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小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 10:28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 小学语文学习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入学前、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应该在相应的时间内让孩子的学习与之相符的内容。 入学前 幼小过渡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幼儿园的学习习惯和小学截然不同,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对孩子的心理来说很关键。在这个时段,我觉得家长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调整状态,为入小学做好准备。需要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的提前教学,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规范的练习,例如如何拿笔、坐姿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拼音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汉语拼音是累赘,不易记住,不如直接学汉字,这是不了解汉字难学的特点;二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学会拼音就是交给了孩子打开自学语文和其他书报之门的一把钥匙。不学汉语拼音,教一个字,识一个字,没人教就无法学,学了汉语拼音孩子就能查字典,没人教也会识字,以后还会使用词典、辞源等工具书,等于为孩子请了一个终身教师。拼音关是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刚接触到拼音时,单韵母和声母很好记忆,学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复韵母相对来说就难了,不容易记忆,还容易记混。其中最难的要数音节的拼读,有的孩子饶不弯来,声母和韵母都会读了,但是就是拼不出来,这是一个突破的难点。 识字关:识字能让孩子尽早的进入“早期阅读”的阶段,大量的阅读是语言丰富的前提,应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尽早学习拼音识字可以给孩子增加一双自己获取知识的眼睛。识字的过程是对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激发。 低年级段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看图说话:在低年级的学习中,最难的要算的上是看图说话,也是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因为家长总是抱怨说:“孩子连一句完整的话也写不出来。”说完整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孩子不能对图片上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整合,或则孩子具备整合的能力了,但是前后的语言却不能按照顺序组织出来。把看到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组合并有条理的说出来。 基础知识:帮助孩子准确、熟练地掌握汉字笔画、独体字、偏旁部首,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辨清字形、理解字义,读准字音。词语的积累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关键,形容词、量词、动词、近义词、反义词。不仅要完成字词的听写,而是要运用字词,了解在具体的环境下如何准确的运用词语。 中年级 阅读:学校的教学,老师更多是完成每篇课文的理解,在讲课时比较分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孩子在学习上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系统和清晰。比如对文章分层和分段的理解,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他可能知道“总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等等一些知识,但如何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比较、感知、体会,学生却做不到,所以往往在做阅读时不能把题目全部做对,找不出做这些题的方法和技巧。 作文: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上的一个关键年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来讲,小学生进入中年级时,已认识了千余个汉字,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低年级练习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开始习作。由读到写,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客观的科学的规律,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严格地遵循了这条规律。几乎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都和那个单元的语文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年级的学习上建议孩子主要抓阅读和写作,快速阅读,然后针对所学的阅读进行写作。 高年级: 高年级的孩子要为小升初做准备,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程度是差不多的。要想让孩子脱颖而出,要做好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对这些知识作深入的学习。而且要分区学习,针对每个区、乃至想考学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比如海淀区的“十一”学校,在考试试注重作文的训练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那么在备考的时候要做有针对性的学习。另外,在阅读方面,不在局限于很浅显的阅读内容,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环境的描写,作者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感受,故事的内容不是读一边就能体会出来的。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基本上靠“意会”,学习的方法是“三多”---多读、多背、多悟。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仍然存在”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这样,不仅破坏了课文的内在的韵味美和整体美,而且挤占了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学生听多读(练)少,日久天长,语文教学便形成了“少慢差费”的疾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前苏联的语文教学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通、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将事倍功半,汉语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祖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注重读。宋代教育家朱熹就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曾说:“在旧式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反反复复地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出文章中一些内在的东西,甚至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巴金在谈到少年学文时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为什么古今学者都一致地强调多读呢?因为 “对于许多精彩的课文或片段,学生的理解也许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不能全部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蓄时,他们日后便会受益无穷。现在小学语文大多数课文都白话文,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多费口舌反而破坏了语言本身的美感。对此,清代学者唐彪有精彩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意思是说,文章读得非常熟了,就”融化”到了我的脑海里,分不清是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的文章了。写起作文来,我心里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没有不随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语句)随笔而出,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滔滔不绝。 所以,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可以朗读名家名作,也可以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没有反复的吟咏揣摩玩味,对语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作背景,孩子的文学积累就不可能深厚,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庄稼来。学生书读得少,语言积累贫乏,硬要他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来,那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树”。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多读,还很强调多背。为什么要多背?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邓治安先生认为:“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背诵,大文豪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也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义,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而朱光潜老先生的体会更深:“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都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长的?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证明: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40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很难想象,没有读,没有背,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土上,怎会有“唐诗宋词”的鼎盛。背是读的延伸。背诵必须建立在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枯燥的机械式的读背--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或背书。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因为入情地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语文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薄发”。学生不但要”积”,而且要积得”厚”,没有这个”厚积”,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对于背诵,语言大师巴金就深有感触,他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他曾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还要会默写,这样才能形成扎实的语文素质,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文学家。但一个人的文学积累深厚了,他的个性发展会更全面,能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完美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从小练就好记性,对他们今后的求学治事处世都有好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会使人一生受益。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传统语文的成功教学方法,掌握汉语文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上下工夫,培养良好的读、背、写的习惯。书本上要求要背的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去读熟背会。这是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语文基础差的孩子能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熟读背诵下来,他们也不会成为“差生”了。语文学不好,原因有多种,但不少人怕读、怕背、怕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当然,光凭几节语文课,光背几篇课文,是难以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也难以达到”厚积”的目的。语文学习最终是需要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这个“海洋”中博采广集。但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文学、爱阅读、爱写作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打“持久战”,是引进”洋武器”好呢,还是”祖传秘方”有效?或是“中西合璧”?这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冷静思考。建国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有时候似乎是在扮演类似”邯郸学步”的角色。我们在那么决然地否定传统教学的同时,也抛弃了汉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母语教学中迷失了方向。 学习语文,中国传统的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如何学好语文,中国几千年的教学法最有发言权。脱离汉语言的学习规律,生搬硬套他国的“先进经验”,是难以凑效的。语文的教与学都得来个“返朴归真”,从指导读书、加强背诵、积淀语感等基本功上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