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高喊着要“爱”孩子们,嘴里是喋喋不休的承诺,笔下是声嘶力竭的宣言,班中却沸腾着刻板教条的训戒。到底真爱是什么?有多少爱是孩子们真正需要并且喜欢的呢?我们可曾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世界了解世界呢?怎样的爱才是既又孩子欢迎,又对孩子有利的真正的爱呢?
从事幼教近20年,自己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名教师;从一个不懂孩子的教师成为一名热爱孩子而且被孩子喜爱的教师;如今已经是11岁孩子的妈妈了,作为一名11岁孩子的家长,我深深觉得“心地善良、温柔慈爱” 的幼儿园老师一定是孩子和家长喜欢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善解人意 亲近孩子,并乐于做孩子的朋友,受孩子们欢迎。假如孩子们是一颗颗闪烁的星星,那么心地善良、温柔慈爱老师就是温柔宁静的夜空,把星星们温柔的拥抱。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审美眼光,如果一名打扮老土或太过时髦、而且态度很不友善的样子,他们会从心理上排斥,不愿意跟老师说话;孩子们的眼睛是很单纯,如果看到老师对自己好,态度和蔼,富有爱心,而且主动接近孩子,关心孩子,那么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心理话讲给老师听。当孩子自由自在的谈话的时候,心地善良、温柔慈爱的老师则会善于倾听,用带着欣赏的微笑、理解的目光,使幼儿愿意和她谈话,觉得和她谈话比和别的人交谈更带劲儿。
“要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最大体会。如今大多数幼儿园,都有良好的环境设施,为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却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如以前的孩子好教育,不管是性格、脾气还是习惯培养,感觉都越来越糟糕。家长、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老师为班级,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是发现孩子没有多大进步。其实反思教师行为,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做这做那,很少考虑孩子在想什么。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犹如需要物质和生理的营养,孩子同样渴求心理的滋养。孩子需要心灵的关注,需要与老师有心灵的连接,并不断地在收到心理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楼梯上,我迎面碰见了班里的两个孩子。走在前面的那个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一看到我就大声向我问好。“老师早!” “你早”我微笑着并回应孩子的问候,和两个孩子目光对视了一下。走在后面的孩子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他只是看着我,微笑着没有说话。这时前面的孩子看见他没有向我问好,马上说:“老师,他还没向你问好呢!” 我赶紧回应他说“他向我问好了,他刚才在用眼睛向我问好。”后面那个孩子听了我的话,高兴地欢蹦乱跳地跑上楼,脸上荡漾着被理解的满足感。
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我庆幸我能用心观察,走进孩子的心灵。当后面那个孩子选择用眼神向我问好时,我能及时接收到他的信息,并热情地回应了他。尤其当我说出“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时,孩子知道我接收到了他心灵发出的信息,是何等的高兴。孩子的许多行为和表情往往都有他潜在的心理因素,许多时候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发出的感应信号。当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断与老师产生和谐的心灵感知和回应时,他们就会在幼儿园生活得很踏实,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